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食物的美好年代(張敬宜創作)


某年四月三十一日/壓克力、畫布 /130x55 cm/2009

生活在這樣的經濟商品流通的時代,吃遍各國的料理都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早餐吃班尼狄克蛋,中餐吃日式豬排咖哩飯,晚餐吃青醬義大利麵。在定點生活的人們,飲食狀態就像網狀地跨越全球,食物的語言流竄等著人來接收訊息。各種複雜的料理、歷史、文化全都瞬間濃縮在一塊,混合成無以名狀的味道,人可以跳越時間與空間,隨心所欲的選擇、變化飲食習慣與口味。食物都太過於美好讓人產生幻覺,以致於忘記了它如何被製造、是誰製造了它們、與人接觸的痕跡等等。這些生活經驗充滿著不確定性以及可塑性,讓我不得不去思索食物背後的脈絡以及擁有的溝通與觀看方式。 

繪畫

在我的作品中,以一種繪畫的、某種秩序性的、具有量感的手段來描繪食物的各種面向以壓克力顏料高明度與高彩度的表現手法建構出食物的溫度,那種色彩異於一般料理給人的無傷害的狀態,而是一種人工化的附著顏色具有自身的性格與主動性,食物帶有些許的戲劇性以及詼諧之感,反映的也是人與現實世界最親近的存在。在構圖上運用大面積的色塊與線性來做分隔,是為暗示不同空間的所在:誰製造、旅行世界的痕跡、時間與地域的狀態,食物在這個與那個空間中跨越的可能,以個體、集合、流動的手法創造食物彷彿在對話,維持種種將要崩毀的平衡。不同尺寸的畫布並置在同一平面上,被切割的虛幻空間彼此相互呼應,不同於定點所見的世界,而是由多重視點所架構的關係,並以文字輔佐、標上想像的日期。在我的創作當中,食物沒有保存期限,它們卻時時刻刻感到不安與迷惘,我以為現在世界的料理就像一張張的小紙條,都可以隨手拿起來做毫無規則的搭配,就像一場實驗。 

作品的創作過程

‧選擇適合的食物搭配在一起

‧不同地區或是國家所生產的飲食文化,好像想到某種食物即可連結到那個地區的文化或是風景印象,例如:大阪燒→日本大阪,Pizza→義大利→義大利麵。

‧其中參雜許多模糊的飲食形象,有些食物經過時間或地區適應、生產線之後,改變其製作方式,甚至加入新的做法或是口味(混合的概念)。 

‧實際去品嘗、觀看電視節目、書本的圖片以及文字味覺的描寫,是我得知這些食物背後故事的來源,繪畫在這裡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去再現一個食物的外貌如此而已。實際上在創作的過程中,憑藉的是自己的經驗與對那種食物、當地文化的印象,我享受的是那種以自己的語言與認知來詮釋飲食與生活之間關係。

 時間性

馬爾賽.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在他的《追憶似水年華》(A la recherché du temps perdu)裡的一段,他在餐桌上發現了母親準備的馬德蓮小蛋糕(Madeleine,一種法式貝殼狀小點心),嚐了一口,他敘述:「一種美妙的歡愉傳遍全身,感到與世隔絕,卻不知這股強烈的愉悅來自於何處。我覺得它與茶和蛋糕的滋味有關,卻又遠超越於此。與味覺的本質不同,顯然我探求的真相不在茶中,而是在我自己身上;在我內心深處顫動的,是影像、是視覺的回憶。往事的記憶突然浮現……」 

在書本中、電視裡、在回憶的封盒裡,我有時候都忘記曾經在哪裡看過、嚐到的各種食物形象與味道。但只要再一次的接觸,回憶就湧上了心頭:食物的擺盤、與自己一起分享的朋友、當時困惑的心情。隨著吃下去的東西,彷彿人生也就跟著被吞食,吃遍了各種不同地方來的飲食料理,好像與那個地方有了連結,切不斷那段隱形的關係。生活在這樣食物言語多樣的年代裡,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食物也將會與人繼續發生更多的有趣故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