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同學 の 學習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同學 の 學習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期末報告 from 吳智媛The Ambassadors : Hans Holbein

HH0430 期末報告 from 吳智媛 “旅遊愛上藝術史” 2009/07/02
The Ambassadors : Hans Holbein
Hans Holbein 和他的時代

1497-1543年(47 歲),德國人。屬於文藝復興後期。是屬於繪畫家族,父親是宮廷畫家。Hans Holbein自小在父親畫室學習。16歲時前往瑞士巴塞爾工作,最初Hans Holbein在印刷廠作插畫工作,以插畫而受到矚目。
同一時期創作首幅重要肖像畫:巴塞爾市雅各布. 梅爾市長及夫人。顯示此時已有捕捉被畫人物特質得功力,奠定 Hans Holbein在肖像畫中的地位。

文藝復興精神(renaissance)
時代標誌: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根本
改變:
(1)從神學(性)到人學(性)
(2)主張以人為中心,以人為萬物
的尺度和最高價值
(3)反對宗教神秘主義
(4)讚美塵世生活和歡樂,歌頌人的偉大和理性的創造精神
(5)此時自然科學有很多發明,表現出生動活潑的現實主義精神。把自然科學結合的十分緊密。

文藝復興後期特色: 文藝復興起源於義大利佛羅倫斯。是活潑、自由、新生力量。而後十五、十六世紀文藝復興在法國德意志發展,地理條件比南歐氣候嚴酷、土地貧瘠,生活簡樸重實際,深入觀察生活本身及大自然,特色為忠實坦率的描寫。重要的畫家有: 布魯格爾 、杜勒 、霍爾班。





骷髏
(The Skull)
In the past the portra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being of a 'Medical Professor', presumably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skull. But in a 16th century work this is more likely to be intended as a 'memento mori' (reminder of the brevity of mortal life). death puts an end to all worldly

骷髏之舞
From The Dance of Death by Hans Holbein Woodcut / engraving








Hans Holbein 對骷髏的繪製也不陌生,1545年起陸陸續續木板刻製各式身分(包括貴族、地主、教師.等)。骷髏都會與之共舞。勸戒世人,雖貴為國王者,死亡也有到來的一日。不可沉迷世上財富、地位、權勢。

救贖十字架(Crucifix) : Christian symbol of salvation and life after death.
The skull represents death and the end of life in this world
this tiny, clear glimmer of hope contrasts with the distorted skull
和骷髏頭相對應的救贖十字架表示:在世日子雖有死亡,讓一切終止。然而十字架救贖卻是希望。
大大歪曲骷髏頭:不易被正視,受到世人輕忽。小小十字架:隱晦,卻閃著光芒。

變形畫法(Anamorphosis)
Anamorphosis: Ana - morphosis" comes from the Greek words meaning "formed again."


There are two main types:
-Perspective透視畫法 (oblique傾斜):
date to the early Renaissance (15th Century)









in which a distorted shape lies diagonally across the bottom of the frame. Viewing this from an acute angle transforms it into the plastic image of a skull

- Mirror(catoptric反射光學的 ): occurred
at the time of the baroque (17th century)








因此表示Where we stand determines what we see. A shift in perspective is what the bridge project is all about. Exploring Community Bridge, with all the ideas from thousands of people, is like climbing a mountain.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uman condition
結語
Hans Holbein的大使(The Ambassadors)意義深厚。在文藝復興背景下,當然也有16世紀黑死病陰影下。人本的本質受到質疑,死亡呼的來到,讓一切世上努力停止。但是原有救贖十字架仍然存在,仍然是死亡的出口,是陰影下的希望。Hans Holbein畫法埋藏著”Where we stand determines what we see”的趣味。也是諷刺。也許世俗的人們 —我們,在科技無所不能的今日,也被Hans Holbein說 : “YOU SEE, IT STILL THE TRUETH UNTIL TODAY.” http://www.flickr.com/photos/8763541@N03/show 全文完

神遊.....不平之鳴 by松山社大 楊美蓮

神遊…藝術家的謬思…前衛派攝影家Dora Maar後的不平之鳴~~

這學期初分派到最後一週需做出報告「畢卡索的guernica」大作,雖然到目前為止我都還沒報告,但是滿心感激有這機會哩!

當然...本人一定是臨時抱佛腳的在最後階段奮戰不休….
先在家裡書櫃牆企圖尋找他的些微蹤跡 不得;轉戰書店尋找任何芳蹤 但書海無垠 奈何卻難得一本鴆渴;另外現代人嘛務必上網抓爬一翻……

有道是藝術無國界、網路更無國界,藉此順風,神遊了古今中外諸多大作、報導、遊記、心得,甚至一堆劈頭劈尾無厘頭的謾罵;唉呀呀… 不過是作古之人了嘛!這些部落客也未免火氣大了點 ….

最大心得→哀唉哎…本人英文還真是爛呀
最大收穫→神識了一位傑出女攝影師…畢卡索的第五位情人Dora Maar…
了不起的女人!讓我跨越時空愛上她耶~

為何會轉移目標呢 乃是因為畢卡索創作這幅大作之時 除了適逢西班牙內戰也因為期間為畢氏與Dora 交往之時!

Dora初現即令畢氏為之傾倒 ,除了當了他的情人, 同時Dora也在畢氏創作Guernica同時,拍了四十多張不同階段畫作進度照 ,記錄了畫家的創作轉折!

不談畢氏 咱們回到正題......

首先 本人為她超現實攝影作品的大膽創新所傾倒,我雖然熱愛攝影也拍照無數 ,可是相較之下..還真是沒創意、沒想像力、沒膽識哩!雖然我也曾遊歷各國甚至深潛入海(這點她輸我 呵呵!)

而她..那麼才氣縱橫、遊藝四方,具有令人稱羨呼奇的詭創藝能,而個性又熱情兼時尚,甚至深負同情心!
不單單攝影藝術,其本人還是當時超前衛之時代摩登女性,在那時代這點可真不容易!真搞不懂她何以讓畢卡索把她折磨的不成人"型"。

為了他 她的藝術創意枯竭,攝影天份也被糟蹋!
還好她也省悟了,雖然是在交往幾年之後,再加上與畢卡索之間有了第三者出現,也就是第六位畢式情人=>姬歐……一位有著無敵青春肉體的美麗女性的介入!(姬歐可比Dora小二十歲、比畢氏小四十多歲喲!)
好啦!到底我終於替Dora高興,高興什麼呢…她終於又有機會活出自我啦!

概略地瀏覽了前輩攝影師的風華絕代,即便是必須先經過對畢卡索的探索………我的整個心情就是>>>過癮極囉 !!!
(還沒謝過楊老師的xx要求哩 ^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松山社大 楊美蓮20090702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松山社大_淑玲:浪漫主義Romanticism

浪漫主義Romanticism (一)特質
浪漫主義對於歷史有興趣,對社會現象也密切關注。因為不滿現實的存在,常退隱到古代中世紀傳說中去尋找靈感;但是又對現時社會的變革充滿了熱情,特別關心社會偶發的事件,如戰爭、屠殺、海難等。 藝術家所表現出的主觀性。個人、情緒、奇幻和想像的地位,重視原始的自然甚於文明。 由於不滿現實處的環境空間,所以對異國情調的嚮往表現得特別突出,尤其以神秘阿拉伯世界。 在繪畫上,比古典主義重視色彩的強烈表現,用豐富畫面,增強激情的效果。構圖上,常以對角線或不安定的布局代替古典主義安定的金字塔式構圖。為了講究畫面的整體效果,而不拘泥於細部的真實模寫,作風比以前更自由,筆法更加流暢。
(二)畫家部分
吉里科(Theodore Gericault, 1791~1824 ),法國浪漫主義第一位重要畫家,早年曾到義大利去研究古代雕刻及米開藍基羅的作品。熱愛騎馬,常以馬為題材作畫。代表作《皇家騎兵隊長》(1812)、《美杜沙之筏》(1818~19,巴黎羅浮宮),以戲劇性的表現手法描寫海難事件,震憾了社會,引起一致譴責政府無能的反應。 德拉克洛瓦(Eugène,Delacroix,1798~1863),早期受吉里科影響頗大,曾到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西班牙旅行,異鄉情調刺激他,加上有點受英國畫風的影響,使他畫面用色強烈起來,作品中已有互補色並置的畫法,影響到後來的印象派畫家。每一幅作品無不充滿強烈的色彩,及燃燒的熱情,高呼繪畫的自由解放,令人肅然起敬。代表作有《但丁小舟》(1822,巴黎羅浮宮)、《薩旦納帕路斯之死》(1827,巴黎羅浮宮)、《領導群眾的自由女神》(1830,巴黎羅浮宮)、《阿爾及利亞女人》( 1834,巴黎羅浮宮)。 哥雅(Francisco de Goya, 1746~1828),西班牙大畫家,宮廷畫師,畫了許多貴族畫像。他常把那些衣著華麗﹑珠光寶氣的人物,畫得浮華﹑膚淺而貪婪。除人像外,喜畫一些生死關頭的場面,如行刑等。由於色彩及光線的明暗效果處理得當,往往頗能扣人心弦,愈到晚年,由於目睹戰爭殘酷,變得愈加尖刻、嘲弄、冷酷、陰森,有夢魘般的恐怖。他認為在自然界裡沒有線條,只有在空間上顯出明暗、前後的色面,這種觀念影響到後來的印象派。代表作《查理四世及其家族》(1801,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宮)、《裸體的瑪哈》(1802~05,馬德里普拉多宮)、《穿衣的瑪哈》(1802~05,馬德里普拉多宮)、《1808 年5 月3日》(1814,馬德里普拉多宮),描寫法軍屠殺西班牙鬥士的場面。 康斯太博(John Constable,1776~1837),英國第一位大師級畫家,大半作品是風景畫。喜畫光與空氣,所以研究雲和光,實地寫生,筆觸豪放。不喜歡黑暗的風景畫,因此他發明一種可以提高明度與彩度的畫法,即所謂「分割法」( divisionism),也就是在一個底色調上,使用畫刀﹑短而重的筆觸,將二個對比色並置起來,這種技法對印象派有影響。代表作《白馬》(1819,紐約富力克收藏)、《乾草車》(1821,倫敦國家畫廊)、《奔馬》(1825,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英國大畫家,曾用水彩研究自然,他大多選擇山岳﹑海洋或歷史古蹟為題材,因為這些能配合浪漫時期對風景的觀念,和對崇高的定義。也喜研究光和空氣,人稱他為「用彩色的蒸汽畫出空氣風景」的畫家。所描繪的是自然壯麗的景色,落日餘暉、海上風暴等,畫面上往往有一層金黃色的迷霧,將景色半掩起來,使它們看似乎是浮現於無限的空間裡。他關心的是變幻不定的大氣氣圍及光影的效果,與康斯太博的風景畫相比,顯然較偏向幻想。代表作《暴風雪:漢尼巴越過阿爾卑斯山》(1812)、《奴隸船》(1840,波士頓美術館)、《遇難後的黎明》(約1840,倫敦泰德畫廊)、《雨、蒸汽、速度》(1844,倫敦國家畫廊)。 腓特烈(Caspar David Friderich, 1774~1840 ),德國最重要浪漫主義藝術家,喜歡表現安靜﹑孤寂﹑風﹑冰雪的風景畫家,有精密﹑客觀的技術,用色細緻,畫中人物往往背對觀眾。代表作《站在霧海上的流浪漢》(1818)、《枯樹與鴨群》(1822,巴黎羅浮宮)。 賓漢(George Caleb Bingham, 1811~79 ),美國畫家,技巧源自英國,使浪漫時期的冒險精神發展到表現美國西部的拓荒情形。代表作品《皮貨販子沿密蘇里河而下》(1845,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三)心得
非常感謝前期與這期同學們,大家友愛、和善和熱情,使得一天工作累積下來的疲憊,在週二晚上得以舒解,尤其是從IVY那邊得到不只是水餃好吃!從深度到廣度獲益良多,她常跑圖書館查看資料、收集資料等,另一組同學介紹『大使』畫作,新同學能夠抓住畫裡的Key Point,詳細敘述解說,另人非常驚艷!嗯!要認真練好英文及會做好Power Point。(因是職場中輟生,離開原工作去不務正業十年,回來時不僅須重新學習,且凡事均要用到電腦,從前未曾使用電腦做事,到目前一切都要用到電腦,以一指神功慢慢地學習Word、Excel-----)。
因自己是個死板板的人,來上藝術史是要求自己的腦袋瓜變靈活,希望下半輩子頭腦、個性能夠較通達委婉!從現代藝術畫裡常表現出→呈現的畫面、標題、觀看人想法不同,例如:【這不是煙斗】-------等,然而現實生活中不也常是這樣嗎?大家看到的是表面,與真實世界裡並不一定相同,也許當時研究者或評論者,不盡然能詮釋畫者的意念呢?!『也許畫者在做畫心態有可能像—瑛珸,無目的的目的畫畫,更或是一時興起------等。有何不可?像我們有時也會無目的地去亂買東西吃(零食),不指因壓力而亂吃東西,無意識看到賣東西店就進去採購。』
當然這叛逆思考想必早已藏在心裡,受到Ivy小姐引爆,所以同學們有自己獨到特殊想法!有幸能夠在楊老師教導及薰陶下,受益匪淺!思緒變得廣!謝謝楊老師、謝謝各位同學,更感謝楊老師出作業給同學做,讓我們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及成就感!!

[使節] - (松山社大 - 恩羽)

霍爾班(1497-1543)生於德國的奧格斯堡霍爾班是德國南部奧格斯堡人,父親也是畫家,而且同名同姓,所以稱為小漢斯‧霍爾班。小霍爾班16歲的時候到瑞士學習,也到過義大利,屬於北方文藝復興後期的畫家。
1523年時他已經成為有名的肖像畫家,特別是為神學家伊拉斯摩斯所作的3幅肖像畫使他享譽國際。由於當時宗教改革引起動亂,他於1526年拿著伊拉斯摩斯的推薦信前往英國,並進入摩亞爵士和沃翰主教的社交圈。當時英國貴族喜歡找外國人做畫,而霍爾班後來也偏離的寫實主義,把貴族畫的像聖人一般,所以很得當權者喜愛。在倫敦住了十八個月之後,霍爾班回到德國,發現宗教紛爭更為惡化,甚至教堂中許多繪畫都被破壞,他只好再回到倫敦。此時摩亞爵士已經失去權勢,他就為一些在英國的德國商人畫畫。他的名氣很快再度使他進入宮廷的社交圈。 原本不太欣賞他的英王亨利八世也意識到霍爾班可以令他名垂千古,從此委託他製作大量的皇室肖像畫 .

1533年,霍爾班受法國駐英外交官瓊·德·丹特維勒所托,作了一幅真人大小的雙人肖像畫「使節」, 是霍爾班最有名的作品。這幅畫現在藏於英國倫敦的國家畫廊。它不僅是肖像畫,也反映出了當時的英法兩國的政治關係,宗教改革的背景,人生哲理等。這幅與人物大小相等的雙人肖像畫名列西方藝術同類型最偉大的肖像畫作品之一。

這幅畫是紀念兩位富有、有教養、有權勢的年輕人,畫面左邊站立的人物是法國年輕貴族瓊·德·丹特維勒,是法國大使派往英國的使節,奉法蘭西斯一世之命到倫敦,在英國國王亨利八世身邊擔任使節。他右手握著短劍,華麗的劍鞘上註明了他的年齡:29歲。右邊是他法國使節朋友,25歲,喬治·德·賽爾弗,一位出色的古典學者,幾年前才受命為拉沃城主教的職務,他的肘下方的書上也註明他的年齡。1533年,喬治到倫敦拜訪丹特維勒,兩人請霍爾班為他們的友誼留下了這永久的紀念。

這幅畫顯示文藝復興的高峰,兩位人物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兩個人物之間有一雙層木架,上面的陳設一方面反映了兩人的學問素養,畫中的架子有兩層,上層有天球、日晷、象限儀等等求算天體、經緯度、時間的儀器,代表了航行所需的天文知識。架子下層則出現了地球儀、魯特琴、詩篇、算術書、笛子等,既代表了歐洲知識份子必須接受的人文教育,四大學科:幾何、算學、天文、音樂。這些靜物充分表現了霍爾班對透視法的掌握能力。而象徵和諧的魯特琴斷了一根琴弦,可能暗示了當時宗教革命氣氛下,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紛爭,也暗喻了世事的脆弱。左上角畫面邊緣有一個十字架上的耶穌像,側面對著畫中的兩位主角;而魯特琴前翻開的讚美詩集,呈現一首馬丁路得翻譯的聖詩:「聖靈來到我們靈魂中,當一切回歸塵土時,基督的信念給予生命永恆的希望。」

全畫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畫面下方的馬賽克地毯中央,一個扭曲的骷髏,正面看不出來是什麼,只有從左側斜下方或右上方以極為貼近畫面的角度才能辨認出它的原形。霍爾班用別於一般繪畫的手法,以變形的方式嵌入畫面的正前方,使得看畫的人都忙著以特定角度去看這個骷髏,而忽略了在這幅畫的最左上角,簾幕的後方還隱藏著一個耶穌受難像。這受難像小到幾乎快無法察覺,代表的則是基督教救贖、死後復活的意義。 在西方,骷髏(死亡)一直是一個警惕世人的標誌:任何人逃脫不了死亡,死亡代表了無私(無情)的審判,也象徵了時間的永恆(相對於有限的生命)。

這幅畫還有另一層涵義。由於骷髏是隱藏的,只有從特定的角度才能看清,隱喻了世事不能只看表面,要從不同的角度才能看清事物的真象。當觀眾從正面欣賞作品時,被畫面的精緻與逼真所感動,認為表現的是現實景象,而下方的骷髏只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幻影;可是當我們走到骷髏的角度看清它的形狀時,骷髏成為現實,而原先華麗逼真的場景反而變成了虛幻。它似乎藉此在說:常人總是迷於事物的表象,把虛幻當作現實,把真像當作虛幻。不論如何,這幅肖像畫的繪畫技巧純熟,兼顧了視覺寫實與豐富的寓意,可說是文藝復興最富巧思的巨作之一。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自由引領人民 德拉克洛瓦 松山e2



自由引領人民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1830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260 cm × 325 cm
巴黎羅浮宮  Louvre, Paris

I am Chicken! So Fuck-Up!
幹!衝吧!為了自由!或許開始時是脆弱害怕的,面對現實僅能無奈的接受無法改變的命運;也因社會環境逼迫與自覺希望美好一天的到來,而讓蟄伏在心中已久的衝動爆發,於是烽火戰瀰的十八世紀時空,法國土地上成群的民眾試圖喚醒不再聆聽人民聲音的政府,高舉旗幟的敞胸婦女起身帶頭,伴隨士商、工人與學童……無懼死亡!這正是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的知名畫作~自由引導人民(Liberty guiding the people)。振作起來,開始行動吧!為自由而奮鬥到底!

Only myself, nothing more!
早期的學校教育啟蒙,似乎讓他幸運的沉浸於自我繪畫的快樂裡,中學的獎項肯定與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諸多訓練,也影響他往後發展的浪漫主義藝術。真的藝術家該是自傲不受拘束,永不滿足的探索自我內心情感,藉由發展獨特的風格描繪,展現創新觀點引發觀者對藝術更多的思考。因此他隨著成熟的步伐,也為了擺脫文明的巴黎,嘗試更多元的文化,而前往北非生活,藉由接觸不同原始文化的環境,創作了更多作品,也開啟了德拉克洛瓦的另一扇門~體現了浪漫激情。

Be my mirror, my sword and shield
百年時光,炙熱午陽綿延至深夜,獨處於房裡床邊的書桌,若有所思的面對一連串令人窒礙的生活,是怎麼樣的起因與荒謬造就如此的生命,面對社會國家、歷史規範這一切看似沈重的枷鎖,於找尋答案過程中激起自我解放的渴望,豐富的靈感如同潰堤般湧出的神獸駿馬,壯闊、恣意、熱血的狂奔流竄,畫筆在畫布上狂吼,顏料與心理記憶激烈調拌,火熔掉仇恨、血溶掉遺憾,土地埋葬悲劇,革命誕生希望。感覺猶如獨自一人旅行荒地,來到狹窄昏晦的暗夜,時間彷彿靜止令人窒息,每件事物相擁著低潮痛苦與失落孤單,我停頓,回望最初,反覆重踏步履,堅持衝動的穿梭過眼前各色的人群,不顧一切毀滅短暫而輕薄的美麗唱和。光!出現!抬頭望見繁榮的鉅光帶來驚喜,匱乏如一縷輕煙隨風消逝,眾人歡樂不止,喪失的已得到更多,終獲救贖贏得自由!

Show me your "free"
隱約對他有某種印象,但不知背景、名字...,也或許曾經讀過只是記憶體複寫壓縮得厲害,日子久了自然塵封置底,雖不是鍾愛的古典神話題材,卻也算得上是加號象限內(懷疑靈魂本質是落錯軀殼),沒真實的在原作前親眼見證,更不可能重返時空現場,一切的吶喊、煙硝、面孔、事件等僅透過無敵想像來解譯十多萬象素,實在佩服每個自己,更遑論匆匆一撇能感受瞭解多少,進而挑剔他?欣賞他?每個豐富的細節、平穩的基調、奔放交織的聲鳴。
誰擁有自由?! 到處存在的自由是來自腦中的,還是外界的 
我是自由的?! 看不到的自由也許存在自己的臉上或背上 
如果自由是一副湯匙與叉子,那盤裡的會是什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gK4CFrfiJg&feature=channel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愛與美的誕生----維納斯(Venus)(文山木柵joyce蓮)

畫名:『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約 1485年(或1484-1486年)
蛋彩畫 畫布
172.5x278.5公分
義大利 佛羅倫斯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Museum,Florence ,Italy )
一>前言
神話的起源,是人類在演進過程中,對自然現象的想像解說,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以一種『擬人化』的方式,建構神話人物的特性與傳說。神話故事往往成為文學、藝術取之不竭的寶藏。希臘羅馬的神話傳說,更是西洋藝術豐饒的養分,讓藝術家將腦海中構思的人物、畫面、情節,表現於建築、雕塑、繪畫等作品中,賦予這些神話人物不朽的生命!
在希臘神話中阿芙蘿狄特(Aphrodite)是奧林匹亞十二位主要神祇之一,也就是羅馬神話中的女神維納斯(Venns)執掌著愛與美,生育繁衍與大地豐饒之神,也是象徵寒冬已過春天降臨的<春之女神>。

(上左圖)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
(上右圖)弗拉‧菲力波‧李皮(Fra Filippo Lippi)(老師)
(下圖) 皮諾‧李皮 (Filippo Lippi )(老師的兒子)
二>畫家生平簡介
波提且利(Sandro Botticelli March 1,1445-May 17,1510)(The little barrel)(小桶)
本名:亞力山德羅‧馬利亞諾‧菲力佩皮(Alessandro di Mariano di Vanni Filipepi)
出生於現今義大利的佛羅倫斯(Florence)亞諾河附近奧尼桑德教區的維亞‧奴奧瓦,亦即今天的維亞‧德爾‧波爾切拉那。因為這一教區接近諾亞河與姆紐涅河之故,擁有地利之便,商業相當繁榮。他的父親與許多當地人一樣,從事皮革匠工作。波提且利是家中四兄弟的老么,從小身體虛弱多病,敏感纖細。
他先是和馬索‧菲尼古埃拉學習製造金銀首飾,後因對繪畫較感興趣,於1464年進入當時頗有名氣的弗拉‧菲力波‧李皮(Fra Filippo Lippi 1406-1469)當學徒習畫,由於天賦藝術才華與後天努力,不久他即成為李皮畫坊的得意助手。1469年老師李皮去世,隔年波提且利開設自己的畫坊,開始獨立接受委託畫作。
1472年波提且利加入藝術家組織的聖路加公會,為了感念恩師李皮,收李皮15歲的兒子菲利皮諾‧李皮(Filippo Lippi 1457-1504)為弟子,往後並且成為親密的工作夥伴。
波提且利受佛羅倫斯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並受當時佛羅倫斯權力重心梅第奇家族(Medici)賞識與強大的梅第奇家族保持良好的關係,除了享有有利的繪畫條件,也因為透過這層關係,得以接觸到佛羅倫斯上流社會和文藝界名流,開擴了視野,受到當時人文思想的的啟發,作品以新柏拉圖主義半神話半宗教的人文思想為主。以此思想發端所創作的『春』(Primavera)『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是他傳世最有名的兩幅作品,當時被評為具有『異教思想』,有別於自中世紀傳統所強調的基督教思想。
1492年佛羅倫斯發生政變,梅第奇家族遭到驅逐,當時頗受佛羅倫斯歡迎的宗教狂熱份子,道明修道院長薩沃那羅拉(G. Savonarola 1452-1498)接手掌權,波提且利也是他的追隨者之一,從此他的畫風從人文主義轉向宗教畫的主題。隨著薩沃那羅拉在政治及羅馬教會失勢,晚年他無論在畫壇的影響力,亦或個人的聲譽都迅速下滑,並由於文藝復興盛期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崛起大放光芒,波提且利也被世人完全忽略遺忘在時間的洪流裡,直到1867年英國美術史家查德給予他藝術成就高度的評價。如今在藝術史的評析上,他被歸類為『早期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畫派』的巨匠,畫風融合古典的詩情與精緻唯美的獨特優雅風格。
三>時代背景
波提且利所處的時代,是歐洲文化發展史上,一次光輝燦爛時期的開端,代表嶄新的思想與豐沛的藝術創造力,那就是『文藝復興』時期。所謂『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再生』之意,指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再生與復興。
中古世紀是封建思想的年代,權力中心都控制在王侯、貴族和騎士之中。可是到了13-14世紀,由於貿易的往來,商業都市的興起,這股新的勢力,首先出現於義大利半島,因為當時它位處東西貿易的交通要衝,其中佛羅倫斯、威尼斯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城市。14世紀的佛羅倫斯,是當時歐洲最負盛名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中心,而這一切又是由毛織工業所創造的奇蹟。毛織業的蓬勃發展,帶動其他產業、商業、金融業蒸蒸日上,使佛羅倫斯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梅第奇家族(Medici)即是當時歐洲最大的銀行世家,也是佛羅倫斯的權力中心。
義大利半島上各個城邦都市,莫不在學術、藝術、建築、人文思想上追求領導領先的地位,企圖恢復昔日羅馬帝國的光榮,而拜占庭帝國被土耳其所滅,許多研究希臘學術、思想、語言的專家,被聘請至這些新興城市教學講習,於是產生 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文藝復興』時期。
四>畫作賞析
畫名:『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約 1485年(或1484-1486年)
蛋彩畫 畫布
172.5x278.5公分
義大利 佛羅倫斯 烏菲茲美術館(Uffizi Museum,Florence ,Italy )

(上左圖)羅倫佐‧迪‧皮埃爾法蘭西斯可‧梅第奇(Lorenzo di Pierfrancesco de Medici)
(上右圖)卡斯特拉別墅 (The Villa of Lorenzo di Pierfrancesco de’Medici at Castello)
(下圖) 烏菲茲美術館 (Uffizi Museum,Florence ,Italy )
1) 畫作委託緣由
15世紀後半葉的佛羅倫斯,正是梅第奇家族統治這座城市的全盛時期,不僅是政治上實質權力中心,更是當時文化環境的擁護者。1470年波提且利自立門戶開設個人繪畫工作室,很快就受到梅第奇家族的賞識,向他訂購大量的畫作。依據美術史家的研究,這幅畫作的委託訂購者是梅第奇家族成員之ㄧ羅倫佐‧迪‧皮埃爾法蘭西斯可‧梅第奇(Lorenzo di Pierfrancesco de’Medici),他是佛羅倫斯統治者高尚的羅倫佐的大堂兄,畫作是用以裝飾懸掛在佛羅倫斯近郊卡斯特拉別墅(The Villa of Lorenzo di Pierfrancesco de’Medici at Castello)。
2) 主題介紹
波提且利以當時詩人波利蒂安歌頌愛神維納斯的長詩為靈感創作,描繪希臘神話中愛神維納斯誕生的景象。依據希臘詩人荷馬(Homer)的描述,維納斯是天神宙斯(Zeus)與矇矓女神戴奧妮(Dione)之女,但較常見的說法是,當沙登(Saturn)砍下烏拉諾斯(Uranus)的陽具拋入大海之後,維納斯便從海水的泡沫(希臘文『aphros』因而取名『Aphrodite』)誕生。根據傳說,維納斯從塞浦路斯島(Cyprus)的帕弗斯(Paphos)或愛琴海中的小島西特拉(Cythera)登上陸地。
3) 畫作人物介紹
*畫面中央是主角愛神維納斯,全身赤裸,雙手略為遮身,優雅地站立在大貝殼上,正飄向岸邊,時間女神(又稱四季女神)正拿著紅色斗篷,準備為她披上,這個動作象徵美德的給予。
*右邊是時間女神霍拉(Hora有『時間』之意)希臘神話中,專司四季及時辰,以及正義和秩序的女神。她身穿繪有矢車菊圖案的衣飾,手拿的紅色斗篷則會有菊花圖案。
*左邊是西風之神西飛爾(Zephyp)抱著花神芙蘿拉(Flora)飛越宇宙而來,溫暖的西風是春日的和風,西飛爾因吹拂的動作鼓起雙頰,緩緩將維納斯吹送到岸邊,花神芙蘿拉則灑下象徵愛的玫瑰花。
4)鑑賞評析
*構圖:
a>講究舞台效果與戲劇性的情節:
‧ 背景單純化,強調前景人物的動作、表情、人物之間的互動,讓觀者的焦點集中於中央---主角維納斯的豋場。
‧左邊飄浮於半空的西飛爾臉部表情最具動感,引起觀者隨著他眼神投注的方向,也就是由左至右,期待欣賞故事情節的發展。
b>採取文藝復興時期所強調的對稱、平衡感:
‧海平面與中央的主角維納斯形成對稱的十字,給予畫面穩定、平衡的感覺。
‧維納斯腳下踩著的大貝殼,與姿態輕盈的維納斯形成互相垂直穩定的效果。
‧大貝殼與海平面互相平行,加強畫面的穩定和諧感。
‧ 配角人物分至左右兩邊,具有對稱性,眼神均投向中央的維納斯,互相對應,他們的『動』與維納斯的『靜』形成互相對比平衡的效果,並且讓畫面產生靜中有動的韻律感。

*色彩:
a>帶有黃金、珍珠、絲緞、銅雕等質感的華美高尙色彩,表現精緻的裝飾風格。
‧金色:維納斯頭髮、貝殼、肌膚、翅膀、衣飾----等,閃耀著一層薄薄的精緻的金色質感。
‧珍珠白光澤的貝殼、肌膚。
‧絲緞光澤:四季女神的衣服,手中的斗蓬。
‧古銅色:樹木、陸地、水邊植物、翅膀、花神的衣服等,有如銅器雕塑的質感。
b>運用彩度不高的背景色,襯托人物的優雅姿態,呈現典雅悠閒的氛圍。
天空為淡灰藍色,中間的海水為淡灰藍綠色,下方的海水及陸地則為暗灰黑色。
*特色:
流暢細膩清晰的輪廓線,尤其是維納斯身體的曲線,顯現出雕塑般的質感
受『國際哥德式』風格影響,人物身體曲線刻意拉長變形,產生修長優雅的 視覺美感。尤其是維納斯略長的頸部,右肩不自然刻意下垂拉長,頸部至胸部的長度也顯得過長,整個身型都刻意拉長。
受啟蒙老師Lippi的影響,維納斯的面容寧靜婉約,略顯憂鬱的神色,是波提且利描繪人物最具個人特色的地方,一種『美麗與哀愁』的獨特氣質。
‧ 淡粉紅色的玫瑰花,細小、不規則的飄散於畫面中,呈現出空氣的流動感與女性典雅清新的裝飾風格。

五>歷代維納斯的演化與蛻變
以『愛與美』為象徵而聞名遐邇的希臘女神維納斯,是人類精神層面中,對『愛情』、『情慾』、『審美』等心理需求的一種『擬人化』想像的神話人物。在人類文明演化與藝術發展中,隨著『女性崇拜』、『女性裸體審美觀』、『禁慾文化』、『女性角色反思』等,於各個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形象與解讀。
以下依據西洋藝術的發展,說明其衍化與蛻變的歷程:
1) 原始‧生殖崇拜----<威林多夫的維納斯>約25000 B.C. 『愛神』做為人的一種精神力量的表現,乃是根植於原始民族『生殖崇拜』的基礎。 女性生殖能力可以抵抗人類害怕滅絕的恐懼,造就『原始維納斯』的雛形。
<威林多夫的維納斯>製造年代大約是25000年前,近代出土於奧地利南方威林多夫村,是現今發現的最早一尊維納斯的雕像,約11公分大小,刻意忽略的臉部五官與四肢,和生殖有關的部位:胸部、腹部、臀部都明顯的誇大,顯現繁衍生育功能大於視覺美感的審美的標準。
2) 神話‧古典主義----<米羅的維納斯><擲鐵餅的人>
希臘是個崇尚『力』與『美』的民族,也是個崇尚裸體『人體美』的民族。他們強調『力感』的英雄崇拜與『美感』的美女崇拜,在『人體美』中表現純粹的理想體型,並培養審美的精神。希臘的人體雕像,就是力與美的表現,面容多半較無表情,呈現一種理性、寧靜、或力度的精神。
3) 沉淪‧縱欲主義----<諸神的饗宴><拍賣女奴>

羅馬時代末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荒淫、道德淪喪的時期。女性淪為『感官 女神』強調感官享樂的世俗情欲。當時羅馬人自比為享樂的希臘諸神,夜夜 笙歌,甚至有拍賣女奴的惡習,將女性視為發洩情欲的對象。
4) 懲罰‧禁慾主義----<聖告圖><聖母子像>

中古世紀時,人類面對災難與戰爭,疾病與死亡,強調『聖潔的愛』以及『良善的美』,須以『贖罪』『悔改』的心,控制情欲的需求,追求精神上宗教的大愛。
<聖告圖>大天使告知處女之身的瑪利亞,他即將處女受孕,生下上帝的兒子,瑪利亞面容、姿態謙卑虔誠,展現女性的純潔與節制。
<聖母子像>則是表現聖母、聖子包容安慰人類的大愛,以及強調女性與生俱來的母愛。
另方面在這個時代,宗教法庭也以『女巫』罪名,企圖徹底以宗教的力量, 剷除世俗感官的女性崇拜,建立『禁慾』、『節制』的宗教精神生活。
5) 復活‧人文主義----<沉睡的維納斯><烏比諾丘的維納斯>
歷經了中世紀神聖宗教信仰,沉睡了1000年的維納斯女神,終於再生覺醒,展現屬於人世的氣息與媚力。維納斯由站立的姿態,優雅地成為橫躺的臥姿,這樣的形象,成為表現維納斯美感歷久彌新的姿勢。
6) 深化‧寫實主義----<裸體瑪哈><鏡中的維納斯>

是兩幅西班牙畫家的作品。
<裸體瑪哈>是畫家哥雅,描繪阿爾巴夫人的肖像,<鏡中的維納斯>是委拉斯奎斯將愛慕的女人,以含蓄的、優美的背面姿勢呈現。
將維納斯女神形象,化為畫家心中傾慕深愛的女人,世俗女性的裸體,就是以男人觀看的方式呈現。因為女人是被看、被滿足男人的觀看標準,維納斯就是滿足觀看慾望的情人角色,女性也成為渴望被愛的女人。
7) 反思‧現代主義---<奧林匹亞><躺著的女人>

法國畫家馬內所描繪的<奧林匹亞>,是在企圖呈現現實世界中的維納斯,她違反了維納斯女神優雅高尚的標準,由她蠻不在乎直視的目光,沒有含蓄與嬌羞的神態,代表普遍存在的妓女角色。
畢卡索的作品<躺著的女人>,則是當時他深愛的女人瑪莉‧特海瑟的柔美睡姿,完全捨棄傳統表象寫實的描繪技巧,僅以流暢簡單的線條,單純的色彩,表現他心中深愛女人的維納斯形象。
8) 批判‧回歸‧當代藝術----Niki的<維納斯><人體攝影維納斯的誕生>Andy‧Warhol<瑪莉蓮‧夢露>


Niki的<維納斯>是以女人的角度,女性覺醒的理念,批判傳統維納斯的理想形象,她以『行動藝術』的方式,用裝滿顏料的手槍,當場射擊一尊仿米羅維納斯的石膏像,企圖表現破除傳統維納斯的女性裸體刻板印象。
Andy‧Warhol<瑪莉蓮‧夢露>則是以大眾熟悉的性感女神瑪莉蓮‧夢露的臉部圖像,複製現代版不朽的維納斯形象。
<人體攝影維納斯的誕生>則回歸古典美感的維納斯,用影像展露女性裸體美感。
六>結語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維納斯』----
這個維納斯體現你自己如何看待女性的角色,如何觀看欣賞女性的身體,同時也顯示你自己對『情感』、『慾望』、『審美』的看法與態度。波提且利的作品『維納斯的誕生』,預告了『文藝復興時期』屬於『愛與美』人文思想的誕生;而我們人類維納斯原形的演變,就表示對『愛與美』不間斷的困惑與追求。
七>參考資料
1) 維納斯藝術史 周平選著 上海三河書店
2) 文藝復興(劍橋藝術史) 桂冠圖書
3) 波蒂切利 何正廣主編 藝術家出版社

2009年1月8日 星期四

何處是我家? -從捷克國歌談起(文山社大 何佩華)

何處是我家? 何處是我家?

潺潺聲遍佈牧場

山脈上方的松林窸窣,

果園中春之花光採出眾,

看見了那人間天堂!

所以那是美麗國家,

捷克之土乃我家!

捷克之土乃我家!

何處是我家? 何處是我家?

如果,在天堂般的土地裡,你見過

在敏捷體格中含溫柔靈魂的人,

清晰的心,有力而繁榮,

和阻止所有反抗的力量,

那是捷克人的光榮歷程,

在每個捷克人中乃我家!

在每個捷克人中乃我家!


這是捷克國歌的歌詞,讀起來有些悲壯,帶點無奈的感覺,就如同現在佔了捷克國土面積很大比率的波希米亞(Bohemia)地區所帶給人的印象。波希米亞這個詞通常被用來指稱那些希望過著非傳統生活風格的藝術家、作家與任何對傳統不抱持幻想的人,或是形容習慣過著漂泊生活的吉普賽人(Gypsy)的觀感,總給人一種邊緣與游離的感覺。事實上目前捷克的國歌只有第一段,第二段是指斯洛伐克(Slovakia)部份,一戰後,從1526年就統治這個地區的奧匈帝國走入歷史,捷克、斯洛伐克合組成一國家,名為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但1993年1月1日,又和平的分裂成捷克(Czech Republic)和斯洛伐克(Slovakia)兩個國家。

過去五百年,歐洲國家中從最早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算起,到奧地利、法國、德國、英國等都曾經在歷史上獨領風騷、烜赫一時。和這些國家比起來,捷克歷史上除了查理四世(Charles IV)曾在14世紀時被推舉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e Empire)皇帝,矢志將當時首都布拉格(Prague)建設成繼羅馬之後的偉大都市,被譽為捷克歷史的黃金時代外,15世紀以後一連串的戰亂,外族統治,和宗教相關戰爭,捷克就一直處於動盪和戰亂中,雖然一戰後,捷克斯洛伐克的工業產值曾列名世界前十大,但為時不長。二次大戰時先被納粹德國佔領,有一段時間捷克文被完全禁止使用,人民失去了自己的國土及語言。納粹德國走了以後蘇聯紅軍又來了,大量的知識份子流亡海外,捷克被關進了鐵幕,隸屬東歐集團。1968年暴發了追求民主自由的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引來蘇聯及華沙公約(Warsaw Pact)國家的干預,坦克車出現在布拉格街頭,直到1993年的「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 」,捷克才步向自由民主。這樣的背景使得捷克直到今日仍然存在著一種偶爾甚至可以說是信心不足、自我認同不明的氣質。

就像這次旅行中,曾造訪一個離捷克、奧地利邊境不遠,河流蜿蜒流過,有著紅色屋頂,建築像童話般夢幻的中古世紀小城契斯基庫倫洛夫(Cesky Krumlov),原名的意思是「 捷克的庫倫洛夫」,而庫倫洛夫的語源是德文的河灣中的溼地,這裏曾經有些民族認同問題,一戰前它隸屬奧匈帝國,講德語的人口是七成,當時實行了種族分離政策,一戰後短暫的回歸捷克斯洛伐克(Cezchoslovakia),但二戰爆發後 此地又被視為奧地利的一省,一起被德國以同文同種的理由併吞了。德國敗戰後二度回歸捷克斯洛伐克,但當時捷克政府宣佈要沒收國內德國人的財產與土地,而這個德文人口佔了七成的捷奧邊境小城又首當其衝,多數的人被迫搬離自己家園,接著就是共產黨統治,破壞了不少所謂封建遺毒的古城遺跡。因為這樣的歷史以及地理因素,至今在這個小鎮說德語也還是通的。也存在著前段所說的邊緣與游離的氣質。

也許也是這種游離的氣質,捷克在兩次發生在離其家門口不遠的世界大戰中,都採取了也許會被部份人譏為沒有魄力的不抵抗政策,但也因此捷克倖免於戰火的破壞和摧殘,布拉格從14世紀開始留下的美麗建築都得以保存。在布拉格街道上,羅馬式、歌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乃至於現代主義的建築,到處可見,使得布拉格像是一座露天的建築博物館,也是今日布拉格街頭擠滿各國觀光客的主要原因。布拉格的確是個美麗的城市,有美麗的建築,有美麗的日落和夜景,或許不用站在某個特定的古蹟前,不用特定某個時間點,只要行走於其中就可以被深深被吸引,也是這個城市迷人的地方,這樣的過程,這樣的氣質,也許也是源自於邊緣與游離的歷史境遇。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尋求建議 - 修復琉璃藝品

我有一個很具紀念價值的琉璃藝品,其邊緣不慎被硬物撞擊破損而留下兩個1.5公分寬,0.3公分深的淺凹洞,很是心疼。攜回原廠,他們看到破壞的情形,表示他們的師傅修復的方式只會將受撞擊處磨平,反而使凹洞擴大而破壞美感,建議不要修復。我很希望有辦法可以讓她整容,或許同學們
有認識的專家可以介紹或給我一些建議?感激不盡。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聆聽2008臺北雙年展最後一場演講會後的報告

有關其"缺席的"美學價值.待12月13日專題講座後.聽聽別人的聲音再過濾自已觀感.目前個人是偏向藝能技術的說法.以上是一個月前我在部落格上的"預約".
12月13日周六下午.我缺席於大同社大的教室.單獨前往聽黃建宏先生的演講.壓軸就是不一樣.也許很多同學心中有疑問或看法但一直不敢勇於發言.但於民主社會中.所有的聲音都是等價.所以自我表達更顯得重要.有趨勢就是越民主的國家.反而容易選出鷹派的人為領袖.
中華民族自鴨片戰爭迄今.一直長期處在向內看.向外看.夾在中間.就連藝術創作也不例外.學生多數也是期末才創作.交作業.任何形態的展覽是提供不一樣的東西.並非一定走在我們前面.台灣藝術家90%由學院出身.且多數去國外留學.他們回國後就變成了"前衛"的代表.就連吐出的Co2也比"在地"的O3前衛.難到每次都還在等待新的訊息.反覆思量藝術是否要與世界接軌?
列強佔領全球主導位置.經濟實力.政治地位.就連文化產業也不放過.由於台灣觀點的缺席.重複著臺灣人文科學對於西方先進國家的臣服與依賴.大家都知道.美學是"感受"的問題.雙年展重要面向之一就是把台北帶向世界.即台灣必須提出一個自己的觀點.以及台灣對外國的看法又是如何?不要認為我們前面一定有西方.所選取的"創作"幾乎都無法直接地被辨識為作品.始終未完成的"幻見"現象.使得台北雙年展成為一個無意識.喪失意識或"超意識"(裝傻)的後殖本文.
[歷史的失憶]是使用訊息有關的創作.藝術家直接介入社會運動.即行動主義.又稱身體駭客.大部份是記錄式報導.其中6.4......................難道我們的228是政治人物的專利嗎?
一個會對老師(權威)提出質疑(不同)看法的學生.之後會反向思考自己內心深處.再與自己對話.所得到的過程.這就是自省成長.283 y4好累.我又不是要繳交作業.猜出283 y4沒有.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花式黑卡的意境世界

http://tw.myblog.yahoo.com/peterhuang-blog/article?mid=8764&prev=9426&next=11146
花式黑卡的意境世界.請點入標題即可連結.自己DIY簡單易上手.任何相機皆可運作.提供同學參考.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第二次校外教學2008台北雙年展觀後感

2字再查一次字典是如此解釋.1.凡是用心思.技巧造成.並具有美的觀感及價值的活動或作品.都稱為"藝術"包括音樂.詩歌........等.有時則專指繪畫. 2. 藝能技術.
A.有關其"缺席的"美學價值.待12月13日專題講座後.聽聽別人的聲音再過濾自已觀感.目前個人是偏向藝能技術的說法.
B.本展簡介最後一段結論.套句格言:聰明的人是不需要忠告.愚蠢的人做不到別人給他的忠告.所以會帶來微幅的震盪和傾斜就剩下先知不覺不知後覺兩類族群.陀螺經過震盪及傾斜.轉速低的就會倒下淘汰.惟持續保有運轉能量.才可通過測試.那就是生命的一部份.
C. 全球化全球在地化是不同的兩個專有名詞.發表於Yunnia的教學心得讀者意見中.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文山木柵joyce蓮--以塞尚之眼看見另一個世界

過往的自己對於西洋藝術,總是眷戀傳統古典的形象、神話唯美的意涵,自認雖是門外漢,可也對文藝復興三傑、巴洛克、洛可可---等之流派如數家珍。但瞭解藝術史發展,賞析經典名畫之後,並不表示學習的腳步就此停住,沉醉其中故步自封!對於學習道路之追尋,因本著『溫故知新』的態度,溫習固有傳統,認知新穎潮流,亦即以了解古典藝術為本,敞開心胸、破除固有觀念,接觸現代藝術,試著打開視野,看見另一個世界。
(塞尚自畫像)
說到現代藝術,必先談到有『現代繪畫之父』之稱的19世紀末法國藝術家---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塞尚之所以被世人尊此美名,乃是因為塞尚從傳統藝術為起點,透過內心世界的解讀,重新調整觀看世界的方式及角度,影響了西洋繪畫表現的技法及方向。
以下就塞尚繪畫的特點,論述對現代藝術的影響:

(一)反映不同視角的觀看方式:
自文藝復興以來,構圖講究單點的透視法,藉以表現三度空間的真實感,設定繪畫的觀賞者為一特定的觀看角度。塞尚在不斷的觀察描繪靜物時,思考到在實際觀看物件時,我們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查看欣賞,可俯視、可平視,可側視,並不固定於同一視角。於是他發展出自己獨有的靜物畫,那就是組合不同的視角於同一畫面之中。如此創新的手法,應用於傳統的靜物畫體裁,不得不佩服他的用心!而天才如畢卡索,看出塞尚獨有的觀看方式,更帶動『立體派』的風起雲湧。
讓我們再仔細的欣賞塞尚的靜物畫,你會發現:如果水果是那樣擺,那麼 水瓶就不是那個角度,如果水瓶是那樣放,那麼籃子的角度就不對,試著在家裡的桌上,用塞尚的靜物畫為藍本,實際操作擺放,你不但瞭解了塞尚,也瞭解了現代藝術的多重觀看角度。
(塞尚作品 廚房桌上)
(二)運用特有的筆觸表現內心對質感的詮釋:
在攝影術發明以前,繪畫以描繪自然、模擬真實為本。1839年攝影術發明後,繪畫的傳統表現方式面臨挑戰,受到光學科學解析的影響,『印象派』首先打破傳統的精細筆觸,純以色彩的短促閃爍筆觸臨摹自然。塞尚早期也學習印象派的技法,但他發現著重光線閃爍色彩,卻輕忽形式的密實與質感。他經由實際的觸摸觀察,內心的解析反芻,運用一種更為個人化的方式,那是使用小而有力的筆觸代替印象派的閃爍技法。此外,經由色彩與造型的密切和諧,產生密實的空間與深度之幻覺,如此顯現出物件的質感。
堅持特有的有力筆觸,表現內心對物件的情感,正是引導『表現主義』發展的方向。梵谷即是堅持個人獨特的大力筆觸、明亮色彩,表現內心的狂熱不安,成為表現主義的開路先鋒!如此深具情感的筆觸,不僅落筆在畫布上,也畫入觀賞者的心中。

(塞尚作品 藍色花瓶)


(梵谷作品 向日葵)

(三)發現大自然的構圖乃是簡易幾何造型所組成:
早期傳統風景畫,是以17世紀自然寫實的荷蘭風景畫備受推崇,而19世紀『巴比松畫派』則強調清晨夕暮的森林中寧靜空靈氛圍。塞尚在巴黎居住幾年後,便歸隱至故鄉---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省的艾克斯鎮(Aix-en-Provence)。晚年他每天揹起畫具,獨自前往附近的山區對大自然寫生。身處山中的塞尚,不斷的思索要如何畫出自己內心體悟的一片風景。他不停地以聖維克多山(Mont.Sainte-Victoire)為背景的南法風景為藍本,企圖呈現大自然的清澄簡潔、穩定密實的結構美感。終於他解決了心中的難題,發現眼前所見的自然風景,是由簡易的幾何造型所組成:單純的立方體、圓柱體、三角錐體等互相排列組合,經由捨棄多餘的線條、褪去鮮豔的色彩,達到了和諧、秩序、安定的寧靜意境。

(塞尚作品 埃斯塔特的正午)

(畢卡索早期立體派的風景畫)

當你欣賞塞尚的風景畫時,再回頭觀看畢卡索立體派的繪畫,會發現幾何造型的排列組合是如此的相似!想想小時候愛玩的積木玩具,不正是陶醉於自由的組合排列嗎?立體派玩的正是我們小時候的玩具,這麼說來現代藝術也不難懂了。

(畢卡索立體派的成名作 亞維儂姑娘)

塞尚一生淡名泊利,捨棄光燦耀眼的巴黎,不盲從前衛的印象派技法,他選擇回到故鄉,孤獨地走一條自我堅持的藝術之路。這條藝術之路,是窮究畢生、近乎哲學思索的永恆追求。這種追求是試圖統合視覺與心靈的和諧寧定,畫出眼中所看不到,心中所體悟到的另一個世界。就讓我們試著以塞尚的心靈之眼,回頭觀看自己身處的環境周遭,你會發現自己已用現代藝術的眼光,看見了另一個世界!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大安社大_阿光: 牽引記憶的弧線

10月19日,看完了保羅泰勒舞蹈團的表演,也讓我帶著揮之不去的悸動獨自回到家中。一直令我不解的是,才接觸現代舞不久,為何能讓我有如此深刻的感動?甚至在舞蹈演出結束的當下,仍令我不能自己的鼓掌到謝幕結束。在多日的反覆思考之後,我大致歸納出兩個原因:一是抽象的肢體動作,反而揮灑出人性不可解釋的美好,二是曼妙的樂音,牽引出我過往觀看的記憶。

抽象的肢體動作,揮灑出人性中不可解釋的美好


保羅泰勒舞蹈團在當日演出的舞碼有三齣,分別是意象、變與普羅米修斯之火。其中令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第二齣的“變”,它以美國六0、七0年代流行的音樂作為襯底,前後兩段藉由當時DISCO舞廳風行的舞蹈,表現出當代所流行的嬉皮、龐克、迷幻藥與複雜的男女關係,在中段時卻呈現出異於前後段的祥和氣氛,彷彿是童話夢境中才有的寧靜與美好,兩個舞者在你一來我一往的交流與扶持的橋段,似乎在訴說動盪、反戰的年代中,人們亟欲回復平和與友好的渴望,這也正是最令我感動的部份。


在保羅泰勒舞蹈團舞者的舉手投足之間,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經過簡化的芭蕾舞姿;透過舞者以肢體在空中劃出的優美弧線,彷彿也勾勒出人性中最圓融的情感交流;然而這樣的氛圍,卻是任何語言、有形物體與先進科技所不能表現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當代館數位藝術展的課後討論當中,曾提及數位藝術的表現給我冷感的說法。畢竟,當兩個個體在接觸的一剎那所感受到的情緒,不論是溫馨的、悸動的還是拔劍張孥的,都是我們用任何語言、有形物體與先進科技所不能解釋清楚的感受,即便我們有清楚表現感受的呈現方式,但也總是會被誤解或不能理解,不是嗎?


在“變”的演出中(尤其是中段的表現),我數度感受到一股“期待渺小的美好”般莫名的感傷,這樣巨大而沈重的情感流瀉,曾經在過去欣賞米勒的“拾穗”有過。我倒不是說“拾穗”本身是多麼渺小的美好,而是在紛擾的歷史與現今,人們不斷自私的追求一己的權力與慾望,有誰還記得舊約聖經路德篇當中的“大愛”表現?而這大愛的表現,正是我所謂“渺小的美好”。反觀“變”的中心思想─不變,在歷史變遷的河流中,“平靜與祥和”又何嘗不是期待渺小而美好的“不變”........


牽引記憶的曼妙樂音


除了“變”所展現的意象,另一個感動我的原因,就是它貫穿全本舞碼的美國六0、七0年代音樂。觀察我近日來聆聽音樂的習慣,似乎對六0、七0年代的樂曲有所偏好,尤其是Scott McKenize的San Francisco。若要說生活經驗的關連性,在我出生的年代正與所謂的嬉皮文化擦肩而過,僅剩的只有電視裡明星的大波浪髮型與喇叭褲裝扮,真正的感受只能說是微乎其微,又怎會在我的心裡起了如此大的漣猗呢?


這樣的情形要追朔到過去青澀的高中時期,我曾看過的電影“阿甘正傳”,其中女主角在酒吧裡,僅抱著一把吉他悠揚地輕唱著“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而這樣橋段的故事背景就正是六0、七0的嬉皮年代。

它的歌詞有一段是這麼寫的,

“All my memories gathered round her

Miner's lady, stranger to blue water

Dark and dusty painted on the sky

Misty taste of moonshine

Teardrop in my eye”

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我所有的回憶都圍繞著她─礦工的淑女、藍色河流的陌生人、塗滿了黑與灰的天空和朦朧的月光,淚水在我眼眶中打轉”。

回歸到電影阿甘正傳當中的女主角,這首歌似乎成了她意欲回到年輕時單純天真的心情寫照,也是對於時光一去不復返的悼念;而這首歌在當時也藉著吉他伴奏的單純旋律與John Denvor澄淨而高亢的嗓音,道盡了大部分人期待渺小而美好的渴望。

也許這一部份的感動,正是藉由音樂引發我對電影情節的記憶,從而觸動對生活經驗的感受;畢竟,回憶起襁褓時期的安詳與學生時期的純真,對照現今的我,不論是Scott McKenize的“San Francisco”、John Denvor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還是Simon & Garfunkel的“Scarborough Fair”,都成了我追悼過往的安魂曲。

感動之於我的思惟

行文至此,我開始發現“感動”是無法言喻也無法具象的。假使你對一張相片、一場表演、一個行為、一曲樂音有所感動,絕對不是因為畫面或樂音本身帶給你的震撼,而是因為你思緒的某一部份與它產生了連結的化學作用,這樣的思緒也許來自於個體對生活經驗的感受、學習過程中對美的定義、過往記憶對好惡的評判(包含視覺、聽覺與觸覺等等)。

然而上述的一切,再多的形容詞也無法清楚的表達,再精湛寫實的影像也不能完整的呈現。因為,每個人的經驗、評判與定義都有程度上的差異;就像是“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有人陶醉於John Denvor的樸直高亢,有人著迷於阿甘正傳女主角的真情流露,也有人享受小野麗莎的輕盈愉悅,音符的曲線形狀會因為當下的情況、過往的記憶與生活經驗有所不同,美好弧線的筆觸、曲度、流暢度也會因人而異。

大安社大_賴慧卿: 名牌藝術、名牌台灣

名牌藝術、名牌台灣

米勒&畢沙羅畫展看台灣對藝術的解讀

有一天在電視上看見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談到台北飯店的服務品質,他說:「台北沒有成為國際級城市的條件,因為我們缺乏接待大國總統或總理級的經驗,使得我們的服務水準無法提高到國際級的水準」。或許有人不贊同台北沒有成為國際大都市條件,但從這次台北同時舉行的兩大畫展~~米勒&畢沙羅畫展,讓人不禁要反省,台灣人(或台北人)準備好與國際接軌了嗎?而台灣真得準備好要立足在地球村了嗎?

因為米勒的「拾穗」「晚禱」在世界的知名度很高,所以小小的歷史博物館擠滿了愛藝術的人,好奇的人,趕流行的人,一天開放10小時,還是很難消化參訪的人潮,不但毫無欣賞名畫的品質,導覽的志工差強人意的功力也讓人不禁覺得---米勒畫展真是一場重要的藝術廟會,除了熱鬧,週邊商品大賣、門票銷售熱烈外,主辦單位對一般參訪民眾在藝術的教育上做了什麼貢獻?

反觀在台灣沒什麼知名度的畢沙羅,展覽現場門可羅雀,反而讓人可以舒服的、氣定閒情的欣賞畢沙羅的精緻的作品,其中有幾幅米勒的素描,更可以比較並欣賞兩位大師在素描上不相上下的功力,甚至他的油畫無論光線、下筆、或色彩上的精采功力都不比莫內或秀拉差,但參訪的人真得太少了,為什麼?可能對大部份的台灣人而言,「畢沙羅」這品牌熟悉度低,參與的感就及虛榮感無法滿足。

台灣媒體不斷報導那些名人或觀賞者在擁擠、沒秩序及動線差的環境為米勒的「拾穗」或「晚禱」掉下感動的眼淚,且全台灣老老少少一致同意米勒的畫帶給他們無限的感動(或者是滿滿的虛榮),但卻沒人在乎,同樣也有觀賞者因畢沙羅的畫帶給他們莫名的感動,也因參觀者少,相對的寬廣、安靜、無障礙的展覽場讓觀賞者有一個難得舒服的賞畫空間,並深入的認識這位被大部份台灣人所忽略的印象派大師。

台灣是一個包容性很大的國家,但太追求速度及品牌,我們的民主政治形成很快,政治人物要有魅力,不用有能力,我們的電子科技進步很快,但永遠幫別人代工,但文化及藝術的東西無法填充、無法講求速度,這要時間累積,深根的藝術文化教育,及政府全民長期精神及金錢上的支持。

藝術欣賞的養成是要普及化及生活化,而且要被尊重及被教育才會提高人們對藝術的尊重及敏感度,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在他的著作--「做自己或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中提到『當你懂得欣賞藝術,有一天當空虛無聊的時候,有一天心情鬱悶的時候,藝術會成為你最重要的生命伴侶。』,台灣除了救股市、兩岸問題、藍綠對決外,將來還留下什麼增長智慧的資產來陪伴我們自己及後代子孫???

大安社大_徐大:與藝術為舞

置換音樂為思想

思想舞姿為藥品

看著沒有眉毛的醜女夢娜麗莎

想辦法解釋她是笑容最美的女人


穿過普普大師可笑的頭髮

看著各國一成不變單板的建築

付予華麗名詞

支解衝突

強制思想

很醜的叫藝術

美艷的叫俗氣

無聊的叫內心

突兀的叫時尚

單板的叫沉醉

甚至死亡的叫美學

新哥德 巴洛克 南加北 壓時空

思想白加意念黑變形式美感

連知識背景

研磨感情

咀嚼智能

想像數位動物

講內容 說材質 論光線

視覺像遊戲

人體是符號

變形比喻 比喻變形

理智過濾感情

感情再過濾理智

一切都變的尷尬

人愛人是世界

人欺人是世界

人殺人是世界

人吃人是世界

雌雄同人是世界

何是世界

穿過指頭

看到一段一段分解的空間

似乎可用眼睛抓到

不被影子遮蔽的幻燈片

古人坐在我旁邊

藝術坐在我旁邊

而我

支解它的構造和玩弄它的唇

大安社大_Angel: 全球金融風暴無情

全球金融風暴無情的肆虐下,有劫後餘生的感覺,想到要交報告不知從何下筆。在金融業服務數十年,第一次覺得如此無力感,我必須坦白這學期較不專心。

這一期藝術與攝影,是視覺藝術的其中一項,比較接近日常生活攝影技術它包括曝光、採光、運用鏡頭、角度構圖…..等但技術不是藝術,技術和藝術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一件好的作品它必須充滿情感、意象、可以激起欣賞者的喜、怒、哀、樂的情緒有其可觀性及欣賞性,我現在屬亂拍階段,離作品還有一段距離,這次的校外教學,也非常新鮮。

數位藝術所謂的數位時代的意涵:一方面是以無限延伸電子的精確運作為基礎,一方面是以人的感知活動透過介面格式化的全新經驗來體現;其中一項作品是意大利媒體藝術家和建築師,桑妮亞.希拉利(如果你靠近我一點)這件互動表演是探索身體環境和以身體為介面的互動作品,追求超越互動者表層肌膚的互動,人站在感應地板上,就像人體天線一般功能,當有觀眾靠近或接觸,肢體的動作就會造成電磁場的波動,展場周圍的投影幕會將電磁場波動的變化,透過電腦即時運算生成的影像投影出來,依據個體間的相對距離來與聲音和影像互動這件作品是讓我印象最深刻且有趣的真不知未來會有什麼令人驚豔的發明。

上楊老師的課真棒!除了內容豐富多元外,校外教學也另人視野大開,同學間情誼也日漸濃郁,有負責提供現煮咖啡兼介紹產地,中午也有同學訂餐聯誼。我有二次沒上課,接到同學來電關心,有一股暖流直入心中,我太喜歡這一班了。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青版照相法

10月25日上課中老師快速略過"青版照相法"是我第一次聽到的名詞.以前黑白照片要呈現"藍調"都是在暗房利用不一樣的感光紙及顯影液去作業.如今.有的數位相機就有此選擇各色"復古"顏色的功能.反而與所發表的作品不成比例(婚紗暫不列入).如今接觸到的世界攝影史大都是大陸版.前段好像在上化學及物理課.後段好像是上電子學.正好把那一塊拼圖又再加強放大一次.請點入標題有青版照相法連結.
世界攝影史請參考如下http://66.163.168.225/babelfish/translate_url_content?.intl=tw&lp=zh_zt&trurl=http%3a%2f%2fwww.polar-wish.com%2fviewthread.php%3ftid%3d6697

2008年10月23日 星期四

連作照片定義的說明

所謂的「連作」,指的就是「多張照片,以有意義的排列或順序,來闡述攝影者單一的創作概念」。另一相似的說法意思,就是指一個主題,用多張圖片來表現,大多講的是現象或有連續性變化的議題,而不是單一主體。簡單的說就是好幾張一組或是一系列的意思~~~因為有時無法一張就將所要表達的感覺全部表現出來.所以分成好幾張.也有可能是題材相似.所以將名字以連續的方式取成.同學們是否可意會有能力去判斷目前社大同學兩張以上的創作照片發表,可否屬「連作」呢.或是另一派別的表現手法.千萬不要受目前個人化部落格以大量照片的表現形式影響.好的獵人是一箭一目標.更棒的獵人是一箭雙雕.亂槍打鳥的獵人.只是碰運氣.浪費子彈而已.Tom的看法是越少數量的圖片越能表現創作者觀察的投入.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大安賀顯光_帶領心靈飛翔的翅膀

一、序
從文藝復興時期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到新藝術時期克林姆的「吻」,
我不斷的回憶過去課堂上一件件令人心醉神迷的藝術作品;
從貝聿銘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到薩哈哈蒂巡迴世界的流動建築,
每一次的完美呈現都是一個震攝人心的驚歎號;
從法國的巴黎、蒙馬特到義大利的米蘭、威尼斯,
都讓我重新細細品味過去的旅行日誌;
從西歐的繪畫、文化遺產到北歐的名城、時尚設計,
逐漸養成我全方位的閱讀習慣與思考模式。
她像是希臘的旅行之神荷米斯,
讓我們的心靈幻化為急欲翱翔世界的翅膀,
周遊列國感受五彩繽紛的異國風情美學;
也像是美國的奇幻魔術師大衛考柏菲,
每一次的課堂經驗總是引起同學們熱烈的討論話題;
她是「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的老師,楊衍畇。

二、初識緣起
時光追朔到二00七年的三月,一次偶然的驚鴻一瞥,我在社區大學琳琅滿目的眾多課程傳單上,看見了“旅行”兩個字。在好奇心的驅使、對旅行經驗的回味與社區大學行政人員的大力推薦之下,於是報名了“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的課程,也從未料想到這個課程即將會對我這個沒有藝術常識的凡夫俗子,在未來生活中帶來什麼樣的巨大變化...

三、手指的行旅(西歐世界)
課程初期,我總是滿懷期待的豎起耳朵仔細聆聽,雙眼不斷地仔細搜尋老師在課堂中所透露的每一個細節;對我而言,每一位藝術家的故事、每一幅繪畫的筆觸、每一件雕塑的形態、每一棟建築的外觀,甚至是每一個城市的慶典活動與特色景點都是一個全新的體驗,即便那兒曾留下我行旅的腳印,但是在楊老師豐富的旅行經驗與美學視野的重新詮釋之下,也讓我有種熟悉卻又陌生的複雜思緒;然而,這樣的思緒是寬廣而美好的開端。
為了與朋友分享我的學習經驗,我開始經營部落格分享旅行與生活的經驗,甚至上網搜尋每一個國家城市的發展歷史,作為話題的延伸。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又總是讓我在歷史新聞當中發現不同國家的民族特性與關聯。在西歐世界透過老師留下的Keyword,用手指翱翔周遊網路的體驗,打開了我前所未有的國際觀瞻。

四、感知的探索(南歐世界)
隨著摩西引領眾生登上諾亞方舟的啟發,我們進入了南歐世界。因為世界美術起源─希臘的課程,更引發我對世界各國民間原始信仰跟宇宙觀差異性的探索;也由於探索過程所引發的疑惑,啟發了我對世界傳統戲曲的好奇,因而接觸表演藝術圖書館。然而,在搜尋解惑的過程中卻也讓心中的問號,像雪球般越滾越大;這學期,我像是好奇寶寶一般不斷地在課堂上提出我的疑問。
為了開啟更大的互動空間,老師甚至開放了十幅各個時期的繪畫,作為課堂上交流討論的平台。身兼班長與小組討論組長兩個職務的我,為了收集資料,開始進入圖書館培養過去所沒有的實體書本閱讀習慣;然而,不論是資料的收集,還是每一堂課所開出來的書目,從基本的城市旅遊導覽、關於藝術作品風格的論述到當代文學大家的作品,總是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閱讀觀感,從其中感受旅遊的樂趣、藝術史的脈絡以及美學與文學當中的哲學意含。

五、身心的浸淫(北歐世界)
第三個學期,在芬蘭從平凡中見趣味的設計風格,引發了我對精品設計的瘋狂與專注;這種瘋狂並不是一昧的追逐品牌、購買品牌,而是從它們各據一方的獨特設計風格,瞭解品牌經營之道。從Louis Vuitton的歷史沿革,釐清了我長久以來對藝術與設計的模糊界線,也讓我看見村上隆充滿童趣的扁平魅力;從Hermes讓我細細品味西方品牌與東方文化融合的美感;從Chanel領略到Coco Chanel叛逆中乍現的女性魅力與平凡的山茶花,為經典品牌增添的精緻與浪漫;更讓我看見時尚大帝拉格斐在每一次服裝秀當中所展現的驚人創意。
這回,楊老師更介紹了九本關於品牌經營的書籍供我們閱讀,讓大家在課堂上分享、討論,也透過同學在課堂上的簡報分享,讓我領教到各行各業菁英傑出的專業能力。原來,社區大學不只是一個交朋友的地方,更是臥虎藏龍的資訊殿堂。

六、改變,一段沒有休止符的進化過程...(結語)
很多人總是問我:「你是藝術相關科系出身的嗎?看起來很有那樣的氣質!」我也總是笑笑的回應:「呵呵!不是,我念的是完全不相干的電子~」回想從前,我也曾在人生的道路當中迷失過,我一直不斷地詢問自己:為什麼我總是不滿於生活現狀?我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子?該怎麼做才能改變現況,充實我空乏的心靈?如果,學習與閱讀是唯一的途徑,那我該學習什麼?閱讀什麼?
許多朋友也告誡我:「社區大學的課程只是退休老人充實心靈的生活寄託,大家只是在這裡消磨時間、交交朋友罷了,所以不能把它當作是一個進修升級的管道,更別指望它能為你往後的工作帶來加分的作用」。工作夥伴更覺得我不應該老是學那些沒有用的東西,應該多充實工作上的技能,學一些可以幫自己加薪賺錢的東西。
但是我必須要說:“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的多元性,不僅僅改變了我對生涯規劃的態度,還拓展了我原本吸收資訊的習慣,更進而提升了我看待每一件事物的寬廣心境。除此之外,透過藝術史的課程,還讓我在社區大學結交了許多好朋友,藉由他們,我學習如何簡單過生活,也因此而遇見了擁有共同話題的知心至交。現在的我,每個學期都隨著老師的課程為自己訂定不同的生活目標,學習觸角漸漸向外延伸,思考方式也越來越周延;未來,我不知道楊老師的課堂上還會帶來什麼樣的趣味遊戲?不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個課程在楊老師的帶領之下,將會帶給我們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奇與思考空間,而我也將會樂在其中。畢竟,改變是一段沒有休止符的進化過程。
(本篇文章刊載於[社大十年有成]紀念專刊)

大安賴慧卿_市場決定藝術價值? 藝術決定市場價值?

近年來新興國家經濟的掘起,他們挾持著雄厚的經濟實力並擁有巨大的消費能力,努力不懈的在各各產業中盡情消費,連藝術品拍賣市場也常看到這些新勢力的進駐。最近藝術市場的活絡,讓許多國際性金融企業也為它發行投資基金,好讓更多人與”藝術”連結。

根據今年4月2日聯合新聞網的文藝篇標題”安迪.沃荷 打敗畢卡索”,根據Artprice在年度趨勢報告書中指出,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作品去年以逾4.2億美元的拍賣金額,擊敗畢卡索(為3.197億美元),成為全球交易最熱絡的藝術家。新聞中也提到以「大家庭」系列聞名國際的大陸畫家張曉剛是全球拍賣金額第二高的在世藝術家,去年共拍出5,690萬美元.

從上面的報導清楚的知道,近年來,藝術拍賣市場中以中國畫家及藝術品最受親睞,劉小東的人物,岳敏君的獨特笑臉、張曉剛的灰濛濛的人物已在藝術拍賣市場不斷的以高價被標售,看到他們的作品後,忽然又想到杜象的”小便器”,或許因為杜象對”藝術”有另類的解讀,從此藝術不再是為欣賞而收藏,也可以成為投機者的投資工具,一位有實力的畫家、加上一件有人欣賞的作品、在搭配有文筆的藝評家、進入拍賣市場後,就是數字來展現藝術的價值。這或許讓許多藝術家或想當藝術家的人有更多的動力去創作,但目前藝術市場操作模式,連中國的新華網都擔心的說:

現在炙手可熱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過去幾年有不為人知的藝術圈內進行炒作的骯髒手段。靠著大量的資金,藝術家、投機分子、中間商和評論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來創造需求。

連美國《福布斯》雙週刊都曾刊登一篇署名文章,題為《灌進去,倒出來》都說:藝術家們批量生產畫作,拍賣行與藝術家和交易商合作抬高價格,藝術家還花錢買好評、搞展覽來抬高名氣。假如被這樣炒賣的是垃圾股票的話,那所有這些活動都會被扣上操縱市場的罪名。但在藝術圈裏,這就是正常的買賣。

任何事情只要有人參與,就會有人為操縱的行徑,想想達文西或霍爾班這些有名的畫家,在他們的年代也是需要錢創作、吃飯的,他們也需要名氣來抬高身價,不然就得像可憐的梵谷要餓肚子又精神狀態不佳。所以北京一家藝術品拍賣公司的藝術總監梁長勝(音)也說,要打造一位當紅藝術家就像是"白癡的遊戲"。先讓藝評家給他寫文章,然後展覽介紹他的作品(這些當然都是要付錢的),最後把作品拿去拍賣,自己以高價買下來回來,這樣在藝術市場有個價格,好讓其他參與競標的人有個依據。

所以是市場決定藝術價值? 藝術決定市場價值? 或許是大把的金錢,並集結大眾人的智慧加上傳播媒體的大放送,活絡的藝術市場便創造出扶搖直上的藝術價值,沒有是與非,只有大賺或慘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