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Yunnia の 教學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Yunnia の 教學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打破思想的框架,無畏挑戰的態度! (松山社區大學十週年特刊~教學感言)

打破思想的框架,無畏挑戰的態度!
[從旅行愛上藝術史] 教師   楊衍畇
 
 
       原先僅是在社區大學享受著各類有別於大學正規課程的滋養,發現社區大學的教學生態與學員的學習態度有著極大的開放性與互動性,所凝聚的交流磁場對彼此就像是聚寶盒。自俄羅斯取得藝術史碩士學位後,回國從事藝術展演策劃,深感國人對藝術教育仍不若其他實用性學門重視,即便費盡心血規劃精彩豐富的藝術展演,倘若不知從何欣賞、不知藝術的價值也是枉然。體悟到要先廣泛培養藝術的知音,才能使藝術被看見、被重視,因此也展開了在社區大學「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的教學之旅。
       國人對藝術的看法總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或是艱深難懂、擁有崇高的地位,屬於上流社會的生活,這些想法都是傳統藝術給予我們的思想包袱,要打破自我設限的思想框架,唯有將藝術與生活匯流的特質在課程設計中展露無遺,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思維模式。「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正是從大眾最喜愛的旅行活動著手,「世界博物館巡禮」藉由遊歷世界博物館藝術名作,體驗博物館所在國家與城市發散出的各種文化氣息,結合時尚、設計、建築、旅遊、人文、外語、節慶、美食、電影、攝影等主題的藝術饗宴,無論是影像神遊或是親身力行,都給予學員學習藝術史多元視野的樂趣。
      當藝術種子在學員的生命中悄悄萌芽時,必須幫助他們聚焦藝術主題,規畫以建築史為主的「西歐文化遺產深度之旅」、以聖經與神話為主的「南歐文化遺產深度之旅」、以設計史為主的「北歐文化遺產深度之旅」、以攝影史為主的「東歐文化遺產深度之旅」、以時尚史為主的「時尚城市.慾望舞台」、以當代藝術為主的「飛越蘇聯.解構當代藝術」系列課程,以世界文化遺產作為旅行的水平線,以各類型的藝術史作為藝術的縱貫線,廣泛且深化學員對藝術的認知理解,同時以共學精神將學員分組依特定藝術主題作報告與心得分享。儘管多數學員反應平日缺乏閱讀習慣,一開始實踐有點吃力,但是這學習過程就如倒吃甘蔗,藝術的果實愈加甜美,有些同學也有意外的收穫,因此學會電腦打字、製作簡報,這些成果都讓我異常的感動。
       多年教學過程中,注意到當學員的藝術史底子愈深厚或愈有熱情,就會對當代藝術有排斥性,這現象無所謂好壞的論斷,僅是作為教師的考量在於學習不應畫地自限,尤其當代藝術與我們現處的當下人生切身相關,若能更進一步藉由當代藝術意識到現存的窘境,會以更積極地態度改善我們的世界。於社區大學開設以當代藝術為主的「法國當代藝術與文化思潮」、「當代藝術驚歎號」、「跨領域藝術賞析」、「超現實主義與藝術」,學員從疑惑、訝異到積極討論,才發現二十世紀以來藝術家所作的創作,竟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生命經驗如此緊密結合。
 
      打破思想的框架是當代藝術的精神,社大教學八年來所規劃「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正是本著求新求變無畏挑戰的態度點燃對教學的熱情,社大學員給予的回餽比正規大學的學子更為認真,更能體悟藝術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而學員的對生命的寶貴見解亦是我汲取不竭的智庫寶藏。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開啟一扇多元美學之窗

時光荏苒,在社區大學開課已邁入第五年,而每一學期對筆者而言,就如同新的挑戰,既想要給現有學員連貫性的課程特質,也企圖以不同角度來看待藝術與美學的定義,規劃西方美術、當代藝術、藝術人類學、建築風格、聖經與神話、設計美學、攝影等主題,力求為學員開啟一扇多元美學的窗口。

因應全球化的趨勢,經常聽聞各國政府文化部門提出「廣納多元文化」的口號,口號喊得震天響亮,政策制定得有模有樣,若是公民美學素養上無法打破單一古典藝術的品味迷思,要做到實質地接受多元文化,恐難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依筆者觀察社區大學學員的學習現象,發覺對西洋美術史略知與喜好的學員來說,古典藝術的唯美品味要改變至當代藝術的前衛觀點,猶如難以跨越的一道圍籬,圍籬的高度則因人而異,然而只要對這些前衛觀點不再抗拒,再高的圍籬也隨時可能瞬間瓦解。對於抱持著好奇心踏入教室的新生(藝術入門者)來說,不妨一探究竟的學習心理,將自己的學養興趣歸零,暫且不論愛恨與否,僅問能否燃起對當代藝術與多元美學的知性火苗,猶如一張白紙,凡書寫必留下痕跡, 也像是一只海綿不斷地吸納,但筆者身為講師仍期待學員如海蚌,吸收各種美學養分,終究能吐納出美麗耀眼的珍珠。因此,筆者精心規劃如研究所進行的討論課程,由分組報告討論十幅畫,閱讀主題專書,到本學期的攝影影像創作,從這些研究創作的活動當中,使同學體驗到閱讀對於學習的重要性,當深入探討某一主題,愈發察覺樂趣無窮而無法自拔,最後藉由創作的遊戲性與表現性,體現對生命的態度,抒發個人的情感,如此更可貼近藝術家的思維世界,亦會如德國藝術家波依斯所言「人人皆為藝術家」的潛能性,發生在你我的身上。

接受多元美學的心態,首先將自己全然放空,回歸到兒時對外界事物的探索狀態,不斷地提出「為什麼」;再者,返回成人的理性思考,將所習得的知識咀嚼為自身有意義的內涵,如此多元文化才能與個體有深刻的生命連結,而非僅是全球化下所產生影像爆炸的曇花一現。抱持著這種開放的態度學習,即使旅行舊地重遊,亦會以嶄新眼光尋找未曾探訪的驚奇角落,不同的時空情境閱讀同一本經典作品,亦會別有一番滋味。人文藝術學養絕對無法以技術性的速成來培養, 需要多年的各類人文美學教育發展使能孕育所謂的「成果」,期待開花結果若過於殷切,可能僅是一些過於浮誇的數據,不如多鼓勵市民參與這類人文課程,並與這些文化機構所辦的節慶與活動有所連結,如此始能達到寓教於樂的「成果」 。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Yunnia_從旅行愛上藝術史

現代台北都會生活既繁忙焦躁,又強調感官物慾的刺激享受,我們會不自覺地忘記最單純的快樂,留點時間給自己,暫時不去顧慮外界的牽絆,思考自己真正喜愛什麼,享受與自己獨處片刻的寧靜。這種全神貫注、盡其在我的生命觀照,就如同欣賞在美術館欣賞「蒙娜麗莎」,在歌劇院聆聽「杜蘭朵公主」,抽離關乎自身喜怒哀樂的現實,暫時忘卻俗世的煩憂,進入時光隧道,來到藝術殿堂,作一場美麗又愉悅的好夢。

社區大學的課程多半都能一圓市民的美夢,無論是熱情如火的佛朗明哥舞者,千嬌百媚的肚皮舞孃,或是身手矯健的調酒好手,多才多藝的導演製片,社大有相當大的潛力培育出各種人才,但最重要的是這些課程的選修為學員真心喜愛,並非如傳統的學術教育被迫必修。開設「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的過程中,修課學員多半喜愛旅行,由於網路無國界,旅行的定義必須擴大解釋,一種是身體力行的旅行,身體與心靈皆與空間互動對話,另一種是純粹的心靈之旅,限於時間與金錢,透過視覺上的移動與專注,拓展出心靈神遊之旅。


文藝復興對繪畫的觀點,猶如自一扇窗看出去,看到人間的桃花源,「從旅行愛上藝術史」課程初衷亦是如此,希望帶給學員廣闊的世界萬象,多元的國際視野,進而對各國的藝術文化層面有深度的了解,激發學員無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因瞭解而愛上,因愛上而變成生命中的一部分。課程的規劃中也安排旅遊外語的練習,學員也因為喜歡法國藝術,想要到法國自助旅行,甚至在社大選修法文、素描,畫下在旅途中的悸動,記錄行腳的美好回憶。

最令筆者動容的,是學員分享他們學習過程中的點滴,有位在社會局工作的學員,平日處理家暴或貧苦家庭的案例不計其數,她坦誠說選修這門課程,純粹只是為了轉換心情,下班多親近美好事物,明天才有力量分擔他人的痛苦。或是許多家庭主婦為自己與家庭找一個呼吸的出口,或是異國朋友為陪伴雇主上課來聆聽筆者的課程,這裡就猶如精神食糧的補給站,每位學員或多或少會找到自己喜愛的維他命。

找一個流浪的理由

為子孫後代留下甚麼,往往是東方人辛勞一輩子的目的,這種人生觀既偉大但卻又消極,人類生存的意義,並不只是講究流芳百世,還有自我經營與自我肯定。十七世紀的西方靜物畫中,畫面上常描繪沙漏,提醒生命如曇花一現,死亡隨時都會降臨,應好好珍視生命。時間對於西方人來說是既是要工作、也是要享樂,尋找生命的意義是今生的課題,父母從小就會鼓勵孩子出去旅行,見多識廣後,孩子們就會選擇他們所喜愛的事物去學習,這種潛移默化的自然教育,也訓練出他們主動思考、獨立自主的性格。

東方人對土地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如對母親的依戀般無法分離,流浪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苦難;對吉普賽人來說,流浪是他們的天性,外人解讀流浪是他們的宿命,或許是因為他們無法以國家秩序,規範吉普賽人愛好自由的心性吧!每個人的心靈中,總有一絲的慾望,想要擺脫目前的生活枷鎖,買張機票出國去作一場美夢,夢醒的回憶將成為日後生活的動力,繼續再為自己與所愛的家人打拼。然而,東方的男士們總會認為工作稍有停歇,就會對自己的整體表現有所影響,就會打消讓自己有所喘息的慾望,變成一部工作機器,製造鈔票的機器,卻不知如何善用金錢,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更有意義。近來,社大課程男性學員參加藝文課程的比例提升,表示男性也意識到,除為家庭事業打拼外,生命中還有更重要的,就是經營自我。

現代人總是在與時間賽跑,但時間永遠是勝利者,能夠暫時忘卻時間是幸福的,一生中應要安排一次無時間考量的旅行,不再受限於導遊的聲聲催促,沒有父母的千叮萬囑,毫無老闆的頤指氣使,不要顧慮太多,有夢想就去實現,而現在就去找一個流浪的理由,展開自己的生命之旅吧!

破除學習的魔咒

在社大開課即將邁入第五年,「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也在各社大持續發展到第七個單元,新學期、新課程,唯一不變的是五成到九成的學員繼續選修。作為一位社大講師的挑戰,不僅是在於教學內容上推陳出新,還要發揮創意思考如何使班級凝聚力更強,如何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純粹的熱愛,轉化為更專業、更有成就感的一項專長。

據說凡出作業的班級,必將不利於下期招生狀況,為打破社大學生畏懼作業的魔咒,本期提出「十幅畫」的任務,每週進行一幅畫的鑑賞詮釋,希望由大家分組完成,一組報告完,由其他組補充,最後由講師總結重點。這十幅作品張張皆與本期設計的西洋藝術史內容密切相關,如維洛內些(Paolo Veronese, 1528-1588)的「迦那婚宴」涉及聖經故事、威尼斯畫派、威尼斯社會經濟的面向等主題,學員報告時必定需閱讀相當的書籍與資料,經過分組討論而得出完美的報告,「十幅畫」的任務看似單純,其實所引發的效應卻不單純。

的確,當聽聞老師要出作業時,部份學員面有難色,畢竟社大同學白天是上班族,晚上要照料家務,如何抽出時間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在班上不斷地對同學信心喊話,進行這項任務是要懷著快樂的心情,千萬不要有任何的壓力,依據自己家庭或工作狀況,與組員隨時調整本週所負責的份量。凡進入藝術學習的殿堂者,深知當自己涉入越多越深,越能領略箇中奧秘與魅力,更會激勵部分還在殿堂外的學員,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跟隨著先驅者共同修習、彼此激盪。

事實上,「十幅畫」的計畫進行與成效相當顯著,學員反應到現在才真正打通藝術的任督二脈,過去總以感覺去欣賞藝術,領悟到唯有感性的直覺加上理性的文獻研究,才是藝術作品鑑賞的最佳模式。另有幾位媽媽學員從未進入國家圖書館,如今為達成這項任務,來到專業的藝術圖書資料室查閱,令筆者感動莫名。現今台灣社會是屬於速食型、表象性的發展,狼吞虎嚥地吸收訊息,閱讀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少,有效建構與運用知識之士更是鳳毛麟角。然而,媽媽們不但認真閱讀,以流暢筆觸寫成一篇專題報告,更提出個人具創意的見解,令人激賞!另一位學員在講述提香的「教宗保祿三世」時,巧思當天穿著打扮與此作的黑色、銀白與提香紅色調一致,學員似乎不再視「十幅畫」為一項苦差事,而是快樂且創意地學習。學期結束時,學員感受到「十幅畫」對西洋藝術史功力的躍進有莫大的助益,激勵筆者為學員規劃類似讀書會的分享模式,使閱讀成為一種如呼吸般自然的生活習慣,能更深層認識藝術與生命的本質。

解放眼球‧透視當代

無論是藝術創作者,或是藝術欣賞者,五官知覺中的視覺能力,自古以來仍是人類藝術史中所著重的焦點,儘管現代藝術家不斷地跳脫視覺領域,想要以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甚至是觀念等其他角度創作。然而,觀眾欣賞作品的方式與態度並未改變,仍是以視覺為導向,一旦遇到當代藝術,猶如墬入五里雲霧之中,然摸不著頭緒。如今藝術已非要正襟危坐地在博物館或劇院才能欣賞到。 可能發生在街頭、工廠、醫院、百貨公司、或是網際網路等生活週遭,藝術於固有發生的地點出走,創作形式與欣賞方式亦會有所改變,而觀眾要如何察覺無時無刻都可能伴隨在我們身邊的當代藝術呢﹖

「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設計的初衷,就是想要突破正規學校體制中按步舊班依時序學習西方藝術史的教學概念,要了解當代藝術絕非是以單一視覺角度就能解讀詮釋,它早已悄悄地滲透至時尚、設計、攝影、電影、動畫、媒體、建築、公共議題、社會運動等領域,因此每學期的課程安排都在訓練學員培養不同的視覺觀或藝術思維、如[西歐]單元在養成辨識建築風格的眼睛、[南歐]則是以神話與聖經故事為主題、教授學員西方藝術史以視覺為導向的傳統欣賞方式, [北歐]單元開始要破除學員對美的古典定義,並非一味是視覺上的理想美感,從設計的角度來看美感,必須要符合人性的需求,達到民主的社會需求理念,並發揮實用特性,始能彰顯設計的價值,這是一種生活美學,並非如古典藝術豎之高閣,總是與廣大民眾保持距離。下學期所開設的「東歐,美麗新『視』界!」,著重於攝影史的介紹,喜愛旅遊的學員總是會持著相機,將遊歷各國的美好回憶記錄下來,按下快門的剎那代表著個人主觀美感與思想的呈現,它可能成為攝影傑作,意即人人皆有潛力成為藝術家!

訓練學員具有不同的視覺觀,正是此一課程所企圖達到之目的,為提升學習效能,講師強調學員主動參與課程的能力,設計不同的課堂任務,邀請同學分組參與,包括繪畫專題報告、時尚品牌案例研究、或是攝影創作等,使同學更深刻瞭解到當代藝術的多元取向,更能在課餘與同學討論、增進彼此情誼,甚至相約欣賞藝文活動,發現當代藝術並不難搞懂,吸納多元觀點,更加增添其趣味性。

展望未來

以世界文化遺產出發,彰顯人文景觀特質與當代藝術精神,是「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所要呈現內容與本質,歷史並非僅是海市蜃樓,與當代人類毫無關係,而是它的本質因時代性而改變,因觀者不同的解讀而重獲新生。筆者雖以文化詮釋者的身分從事教學推廣,卻不贊成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思考學員的興趣與關注,藉由學習活動的設計,誘發他們主動學習與藝文參與,鼓勵學員為藝術貢獻一分心力,至各文化機構擔任義工職務。一旦加入藝文團隊,會更瞭解藝術世界的生態,身心靈都會無法自拔的愛上藝術,藝術就如一種宗教經驗,具有精神性與感染性,你我都可能是傳播這美好福音的使者。無論外在世界如何紛擾,透過美學經驗使我們心神入定,藉由文化差異使我們肯定自身獨特性,並欣賞對方的文化特質,當思想海闊天空,當視野無遠弗屆,現代人的文明病就不會輕易上身,主事者亦不會斷然製造紛亂,畢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因此,本系列課程會持續引領學員神遊當地藝術人文(橫向學習),以各種創意性教學方式誘使學員與之交心(縱向研究),以致於難以忘懷、無法自拔,則達成「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的終極使命。

(本篇文章刊載於[社大十年有成]紀念專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