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我家? 何處是我家?
潺潺聲遍佈牧場
山脈上方的松林窸窣,
果園中春之花光採出眾,
看見了那人間天堂!
所以那是美麗國家,
捷克之土乃我家!
捷克之土乃我家!
何處是我家? 何處是我家?
如果,在天堂般的土地裡,你見過
在敏捷體格中含溫柔靈魂的人,
清晰的心,有力而繁榮,
和阻止所有反抗的力量,
那是捷克人的光榮歷程,
在每個捷克人中乃我家!
在每個捷克人中乃我家!
這是捷克國歌的歌詞,讀起來有些悲壯,帶點無奈的感覺,就如同現在佔了捷克國土面積很大比率的波希米亞(Bohemia)地區所帶給人的印象。波希米亞這個詞通常被用來指稱那些希望過著非傳統生活風格的藝術家、作家與任何對傳統不抱持幻想的人,或是形容習慣過著漂泊生活的吉普賽人(Gypsy)的觀感,總給人一種邊緣與游離的感覺。事實上目前捷克的國歌只有第一段,第二段是指斯洛伐克(Slovakia)部份,一戰後,從1526年就統治這個地區的奧匈帝國走入歷史,捷克、斯洛伐克合組成一國家,名為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但1993年1月1日,又和平的分裂成捷克(Czech Republic)和斯洛伐克(Slovakia)兩個國家。
過去五百年,歐洲國家中從最早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算起,到奧地利、法國、德國、英國等都曾經在歷史上獨領風騷、烜赫一時。和這些國家比起來,捷克歷史上除了查理四世(Charles IV)曾在14世紀時被推舉為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e Empire)皇帝,矢志將當時首都布拉格(Prague)建設成繼羅馬之後的偉大都市,被譽為捷克歷史的黃金時代外,15世紀以後一連串的戰亂,外族統治,和宗教相關戰爭,捷克就一直處於動盪和戰亂中,雖然一戰後,捷克斯洛伐克的工業產值曾列名世界前十大,但為時不長。二次大戰時先被納粹德國佔領,有一段時間捷克文被完全禁止使用,人民失去了自己的國土及語言。納粹德國走了以後蘇聯紅軍又來了,大量的知識份子流亡海外,捷克被關進了鐵幕,隸屬東歐集團。1968年暴發了追求民主自由的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引來蘇聯及華沙公約(Warsaw Pact)國家的干預,坦克車出現在布拉格街頭,直到1993年的「天鵝絨革命(Velvet Revolution) 」,捷克才步向自由民主。這樣的背景使得捷克直到今日仍然存在著一種偶爾甚至可以說是信心不足、自我認同不明的氣質。
就像這次旅行中,曾造訪一個離捷克、奧地利邊境不遠,河流蜿蜒流過,有著紅色屋頂,建築像童話般夢幻的中古世紀小城契斯基庫倫洛夫(Cesky Krumlov),原名的意思是「 捷克的庫倫洛夫」,而庫倫洛夫的語源是德文的河灣中的溼地,這裏曾經有些民族認同問題,一戰前它隸屬奧匈帝國,講德語的人口是七成,當時實行了種族分離政策,一戰後短暫的回歸捷克斯洛伐克(Cezchoslovakia),但二戰爆發後 此地又被視為奧地利的一省,一起被德國以同文同種的理由併吞了。德國敗戰後二度回歸捷克斯洛伐克,但當時捷克政府宣佈要沒收國內德國人的財產與土地,而這個德文人口佔了七成的捷奧邊境小城又首當其衝,多數的人被迫搬離自己家園,接著就是共產黨統治,破壞了不少所謂封建遺毒的古城遺跡。因為這樣的歷史以及地理因素,至今在這個小鎮說德語也還是通的。也存在著前段所說的邊緣與游離的氣質。
也許也是這種游離的氣質,捷克在兩次發生在離其家門口不遠的世界大戰中,都採取了也許會被部份人譏為沒有魄力的不抵抗政策,但也因此捷克倖免於戰火的破壞和摧殘,布拉格從14世紀開始留下的美麗建築都得以保存。在布拉格街道上,羅馬式、歌德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乃至於現代主義的建築,到處可見,使得布拉格像是一座露天的建築博物館,也是今日布拉格街頭擠滿各國觀光客的主要原因。布拉格的確是個美麗的城市,有美麗的建築,有美麗的日落和夜景,或許不用站在某個特定的古蹟前,不用特定某個時間點,只要行走於其中就可以被深深被吸引,也是這個城市迷人的地方,這樣的過程,這樣的氣質,也許也是源自於邊緣與游離的歷史境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