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班(1497-1543)生於德國的奧格斯堡霍爾班是德國南部奧格斯堡人,父親也是畫家,而且同名同姓,所以稱為小漢斯‧霍爾班。小霍爾班16歲的時候到瑞士學習,也到過義大利,屬於北方文藝復興後期的畫家。
1523年時他已經成為有名的肖像畫家,特別是為神學家伊拉斯摩斯所作的3幅肖像畫使他享譽國際。由於當時宗教改革引起動亂,他於1526年拿著伊拉斯摩斯的推薦信前往英國,並進入摩亞爵士和沃翰主教的社交圈。當時英國貴族喜歡找外國人做畫,而霍爾班後來也偏離的寫實主義,把貴族畫的像聖人一般,所以很得當權者喜愛。在倫敦住了十八個月之後,霍爾班回到德國,發現宗教紛爭更為惡化,甚至教堂中許多繪畫都被破壞,他只好再回到倫敦。此時摩亞爵士已經失去權勢,他就為一些在英國的德國商人畫畫。他的名氣很快再度使他進入宮廷的社交圈。 原本不太欣賞他的英王亨利八世也意識到霍爾班可以令他名垂千古,從此委託他製作大量的皇室肖像畫 .
1533年,霍爾班受法國駐英外交官瓊·德·丹特維勒所托,作了一幅真人大小的雙人肖像畫「使節」, 是霍爾班最有名的作品。這幅畫現在藏於英國倫敦的國家畫廊。它不僅是肖像畫,也反映出了當時的英法兩國的政治關係,宗教改革的背景,人生哲理等。這幅與人物大小相等的雙人肖像畫名列西方藝術同類型最偉大的肖像畫作品之一。
這幅畫是紀念兩位富有、有教養、有權勢的年輕人,畫面左邊站立的人物是法國年輕貴族瓊·德·丹特維勒,是法國大使派往英國的使節,奉法蘭西斯一世之命到倫敦,在英國國王亨利八世身邊擔任使節。他右手握著短劍,華麗的劍鞘上註明了他的年齡:29歲。右邊是他法國使節朋友,25歲,喬治·德·賽爾弗,一位出色的古典學者,幾年前才受命為拉沃城主教的職務,他的肘下方的書上也註明他的年齡。1533年,喬治到倫敦拜訪丹特維勒,兩人請霍爾班為他們的友誼留下了這永久的紀念。
這幅畫顯示文藝復興的高峰,兩位人物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兩個人物之間有一雙層木架,上面的陳設一方面反映了兩人的學問素養,畫中的架子有兩層,上層有天球、日晷、象限儀等等求算天體、經緯度、時間的儀器,代表了航行所需的天文知識。架子下層則出現了地球儀、魯特琴、詩篇、算術書、笛子等,既代表了歐洲知識份子必須接受的人文教育,四大學科:幾何、算學、天文、音樂。這些靜物充分表現了霍爾班對透視法的掌握能力。而象徵和諧的魯特琴斷了一根琴弦,可能暗示了當時宗教革命氣氛下,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紛爭,也暗喻了世事的脆弱。左上角畫面邊緣有一個十字架上的耶穌像,側面對著畫中的兩位主角;而魯特琴前翻開的讚美詩集,呈現一首馬丁路得翻譯的聖詩:「聖靈來到我們靈魂中,當一切回歸塵土時,基督的信念給予生命永恆的希望。」
全畫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畫面下方的馬賽克地毯中央,一個扭曲的骷髏,正面看不出來是什麼,只有從左側斜下方或右上方以極為貼近畫面的角度才能辨認出它的原形。霍爾班用別於一般繪畫的手法,以變形的方式嵌入畫面的正前方,使得看畫的人都忙著以特定角度去看這個骷髏,而忽略了在這幅畫的最左上角,簾幕的後方還隱藏著一個耶穌受難像。這受難像小到幾乎快無法察覺,代表的則是基督教救贖、死後復活的意義。 在西方,骷髏(死亡)一直是一個警惕世人的標誌:任何人逃脫不了死亡,死亡代表了無私(無情)的審判,也象徵了時間的永恆(相對於有限的生命)。
這幅畫還有另一層涵義。由於骷髏是隱藏的,只有從特定的角度才能看清,隱喻了世事不能只看表面,要從不同的角度才能看清事物的真象。當觀眾從正面欣賞作品時,被畫面的精緻與逼真所感動,認為表現的是現實景象,而下方的骷髏只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幻影;可是當我們走到骷髏的角度看清它的形狀時,骷髏成為現實,而原先華麗逼真的場景反而變成了虛幻。它似乎藉此在說:常人總是迷於事物的表象,把虛幻當作現實,把真像當作虛幻。不論如何,這幅肖像畫的繪畫技巧純熟,兼顧了視覺寫實與豐富的寓意,可說是文藝復興最富巧思的巨作之一。
1533年,霍爾班受法國駐英外交官瓊·德·丹特維勒所托,作了一幅真人大小的雙人肖像畫「使節」, 是霍爾班最有名的作品。這幅畫現在藏於英國倫敦的國家畫廊。它不僅是肖像畫,也反映出了當時的英法兩國的政治關係,宗教改革的背景,人生哲理等。這幅與人物大小相等的雙人肖像畫名列西方藝術同類型最偉大的肖像畫作品之一。
這幅畫是紀念兩位富有、有教養、有權勢的年輕人,畫面左邊站立的人物是法國年輕貴族瓊·德·丹特維勒,是法國大使派往英國的使節,奉法蘭西斯一世之命到倫敦,在英國國王亨利八世身邊擔任使節。他右手握著短劍,華麗的劍鞘上註明了他的年齡:29歲。右邊是他法國使節朋友,25歲,喬治·德·賽爾弗,一位出色的古典學者,幾年前才受命為拉沃城主教的職務,他的肘下方的書上也註明他的年齡。1533年,喬治到倫敦拜訪丹特維勒,兩人請霍爾班為他們的友誼留下了這永久的紀念。
這幅畫顯示文藝復興的高峰,兩位人物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兩個人物之間有一雙層木架,上面的陳設一方面反映了兩人的學問素養,畫中的架子有兩層,上層有天球、日晷、象限儀等等求算天體、經緯度、時間的儀器,代表了航行所需的天文知識。架子下層則出現了地球儀、魯特琴、詩篇、算術書、笛子等,既代表了歐洲知識份子必須接受的人文教育,四大學科:幾何、算學、天文、音樂。這些靜物充分表現了霍爾班對透視法的掌握能力。而象徵和諧的魯特琴斷了一根琴弦,可能暗示了當時宗教革命氣氛下,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紛爭,也暗喻了世事的脆弱。左上角畫面邊緣有一個十字架上的耶穌像,側面對著畫中的兩位主角;而魯特琴前翻開的讚美詩集,呈現一首馬丁路得翻譯的聖詩:「聖靈來到我們靈魂中,當一切回歸塵土時,基督的信念給予生命永恆的希望。」
全畫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畫面下方的馬賽克地毯中央,一個扭曲的骷髏,正面看不出來是什麼,只有從左側斜下方或右上方以極為貼近畫面的角度才能辨認出它的原形。霍爾班用別於一般繪畫的手法,以變形的方式嵌入畫面的正前方,使得看畫的人都忙著以特定角度去看這個骷髏,而忽略了在這幅畫的最左上角,簾幕的後方還隱藏著一個耶穌受難像。這受難像小到幾乎快無法察覺,代表的則是基督教救贖、死後復活的意義。 在西方,骷髏(死亡)一直是一個警惕世人的標誌:任何人逃脫不了死亡,死亡代表了無私(無情)的審判,也象徵了時間的永恆(相對於有限的生命)。
這幅畫還有另一層涵義。由於骷髏是隱藏的,只有從特定的角度才能看清,隱喻了世事不能只看表面,要從不同的角度才能看清事物的真象。當觀眾從正面欣賞作品時,被畫面的精緻與逼真所感動,認為表現的是現實景象,而下方的骷髏只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幻影;可是當我們走到骷髏的角度看清它的形狀時,骷髏成為現實,而原先華麗逼真的場景反而變成了虛幻。它似乎藉此在說:常人總是迷於事物的表象,把虛幻當作現實,把真像當作虛幻。不論如何,這幅肖像畫的繪畫技巧純熟,兼顧了視覺寫實與豐富的寓意,可說是文藝復興最富巧思的巨作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