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9日 星期二

我們想知道外面有些什麼(蕭杏珊創作)




我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以2D平面的視角去創造一個具空間趣味的畫面。

三年級的一系列孔版作品為出發點,這兩件作品中,我想要創造一種人物與牆面虛實交錯的趣味性畫面,由繪製出的虛假人物在3D空間、真實影像在2D平面的對照關係,以及一般人對於日常生活符號標誌、品牌LOGO的深刻印象,就如人的思考彷彿已被這些圖案化的標示輕易左右,逃生標誌產生出入口的意象,鱷魚就讓人自動聯想到LACOSTE,真實中的虛假,虛假中的真實,我嘗試著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遊戲場域。

在大四的近期創作中,我慢慢把轉換過去繪畫的元素,整理出幾個大要點後開始對作品進行改良---1.對話框 2.佈局轉換 3.戴面具的小學生 4. 

      佈局轉換的部份,我改變了原本2D的平面構圖,轉為使用伸展性較大的3D空間,畫面已不再是受制於地心引力,此種新的構圖方式,給予了更多物件隨機組合的發展空間,點出現在畫布(空間)的任意處,與任意點連結成線,線與線之間組合成更大的面。在這轉換空間的畫面中,我給與畫面一種具有空間限制的元素「牆」,建築上是指一種重直向的空間隔斷結構,用來圍合、分割或保護某一區域,是構成建築體的重要基本元素之ㄧ。牆,代表限制、隔絕、疆界劃分,牆對我來說 具有限制與分隔空間的功能,畫面中的一道牆,暗示了內外的兩種空間。在我2009年創作的我們想知道外面有些什麼件作品中,我就設置了一道牆,而畫面主要是敘述在牆內的情況,隱喻著自己在社會或個人心靈正處在一種被限制的狀態,渴望越過這道牆面去牆外一探究竟。

 

我們想知道外面有些什麼,壓克力,60F2009

在空間的連結上,我想到德‧基里柯的作品。

    在基里柯的一些作品中,我注意到他在1913-1914的作品(高塔、哲人之攻佔),畫面中,立著雕像或單個物件、建築物以及拉長的光影,畫面的遠方有一道牆,牆之外是一個巨大的高塔、行使而過的火車、遠樹、或是怪異不合地宜的船帆,以觀看者自身的角度,基里柯彷彿讓人身置在一個具有奇妙、詭異氛圍的空間中, 他巧妙的使用牆面的元素遮擋住遠處的景物,讓人無法一次看透,但牆之外部份高過牆面的物體,讓內外有了聯結,加強了觀者對外面空間的想像。另外,在其他以建築物為空間主體的畫作中,高大的建築物和強烈的深色影色塊,充斥著畫面,讓建築體間明亮透氣的空間顯得更為壓縮,看似開放但又顯得封閉的空間,有個某種奇異的精神性。

基里柯的作品也具有象徵主義的特色,在他的畫面中使用了許多單一物件,物件與物件 物件與空間 不一定會產生關聯,但這種突兀的性質,也是強調某種,奇異精神性的特質,基里柯使用人偶作為畫面的元素,因為人偶本身不動,如果把人偶擺成憂傷、悲壯的身形姿態,那麼人偶就能表現出那凝固的永恆狀態。而且無論時光如何變化、朝代如何變換,那種憂傷、悲壯的精神卻永遠靜止在那裡。 

雖然我的作品中並未強調那奇異精神性的部分,但在我的畫面中,時常會出現帶著笑臉或米老鼠面具的小學生;小學,對我來說是段虛幻的時光,在此時期接觸的一些事物,如卡漫或遊戲,無不對我目前的創作造成影響,但現在我開始嘗試創作後,這些深植我的腦內的事物不斷的出現,對思考進行干擾,被外來文化深植所交混出來產物,到底是不是我所要的?我甚至開始懷疑那段看似快樂得回憶其實是虛無空洞的。 對於這些戴面具的角色,他們始終是個衝突的產物,縱使看似手舞足蹈的動作,戴上面具看不出表情是喜是憂,永遠維持著哭笑不得狀態,在立體的平面中繪製的2D造型角色,她或他是我心境的反照、是種象徵自我心裡的突兀狀態。另外在空間設置上,如棋盤的地板象徵被規則所拘束控制的區域、而在之上的棋子代表著我們受制於規則的身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