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時尚頑童」高第耶服裝展 嘲諷奢華

以下內容轉貼自「聯合新聞網」


由時尚頑童高第耶與編舞家蕭畢諾兩位名家服飾與舞蹈跨界結晶的舞台服裝,即日起在台北美術館展出。
記者陳再興/攝影

胯下陰莖腫脹的男褲、縫上兩顆抱枕的女用胸衣、裙撐高聳難以行走的大蓬裙……「時尚頑童」高第耶創作的舞台劇服裝,反諷時下人們對陽具崇拜、迷戀巨乳的盲從,性徵被刻意誇大的服裝作品,讓人羞赧臉紅。

北美館即日起登場的「幻羽舞影—時尚頑童高第耶與編舞家蕭畢諾舞台服裝展」,展出高第耶近20年來為法國編舞家蕭畢諾(Regine Chopinot)舞團設計的舞衣。

「幻羽舞影」展於2007年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Musee des Arts Decoratifs)首度發表時,廣受好評,此行來台展出的則有12齣舞劇戲服,共有145件作品。

其中高第耶在1985年設計的「Le Defile」(服裝秀)系列作品,最具代表性,男舞者穿上馬甲和可笑的馬甲蓬蓬裙,跳著誇張的小丑舞步,反諷女人的行動如何被誇張的大蓬裙設限。

另有一款名為「喘不過氣」的男性舞衣,高第耶不僅讓男舞者穿上馬甲,甚至陰莖也被棉布包覆捆綁,藉此表達對女人穿馬甲束腰的同情。

高第耶除反諷女人的身體被服裝禁錮外,也對當下的奢華時尚提出他的看法。一款名為「累贅飾物」的舞衣,男舞者扛著大型背包、手拎愛馬仕的仿鱷魚皮凱莉包,嘲諷奢侈品是「累贅飾物」。

掀起「女穿男裝」、「男穿女裝」風潮的高第耶,曾在十幾年前MTV頒獎典禮上,穿上蘇格蘭裙搭軍靴粉墨登場,在當時曾被視為離經叛道之舉,喧騰一時。

他的服裝作品充滿詭譎的美感,最知名的作品是為瑪丹娜設計的尖椎胸罩馬甲裝,硬挺尖銳的胸罩猶如女人的武器,一改乳房只是男人隻手把捏的柔軟玩物,重新定義女人的性與權力。

「幻羽舞影」展即日起展至8月15日止,全票200元。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走出自我 楊衍畇的美學旅行

走出自我 楊衍畇的美學旅行

%9D%E8%A1%93%E6%9C%89%E8%87%AA%E5%B7%B1%E8%A6%8B%E8%A7%A3%E7%9A%84%E6%A5%8A%E8%A1%8D%E7%95%87%E3%80%82%E8%A8%B1%E5%AE%B6%E5%98%89%EF%BC%8F%E6%94%9D%E5%BD%B1

對藝術有自己見解的楊衍畇。
許家嘉/攝影

【記者許家嘉/台北報導】想像你正漫遊羅浮宮,欣賞《蒙娜麗莎的微笑》,但你知道什麼是巴黎畫派、透視技法以及建築背後的歷史淵源嗎?於大安、文山、松山社大開設「從旅行愛上藝術史」課程的楊衍畇,打破旅行觀賞的角度,用宏觀的視野去看世界,她說:「不要只看自己腳下的東西,要走出來,因為每個人都是地球上的一份子。」

從小就對藝術很感興趣的楊衍畇,政大俄文系畢業後,毅然決定去俄國念藝術史,談到在俄國生活的一切,她的眼神與上揚的嘴角,流露出滿滿的懷念。「那是跟台灣完全不同的生活。」她說,共產制度的俄國,藝術幾乎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政府有補助,參觀美術館很平價,也是人人都可以從事的休閒活動。

除了俄國人民喜愛藝術,他們的教育也很有挑戰性。「那裏的考試只有口試,教授光看你的演說有無重點就能評分,藉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特質。」她認為,台灣的教育通常以賺大錢為取向,美學課程往往被功利、升學主義所壓抑,學生通常只學到基本的技術,而不是主動思考的能力。

分析東方與西方學生的差異,楊衍畇指出原因在於台灣學生過於受父母保護、晚熟、又只活在自己小圈圈,不懂地挖掘外面的世界。「打開眼界、多到國外走走,平時也要培養自己的國際觀。」她表示,社大的教育就是一種全人教育,透過多方的學習與思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教條,更能創造自我的可能。

%A6%E9%80%8F%E9%81%8E%E6%8A%95%E5%BD%B1%E7%89%87%E7%9A%84%E6%96%B9%E5%BC%8F%E5%91%88%E7%8F%BE%E3%80%82%E8%A8%B1%E5%AE%B6%E5%98%89%EF%BC%8F%E6%94%9D%E5%BD%B1

楊衍畇細心的解說旅行與藝術的關連,並透過投影片的
方式呈現。許家嘉/攝影

課程中除了介紹旅遊景點,也會加入當地的歷史、建築、文化,延伸出一個完整的當代藝術史脈絡。「當代藝術史是不能被定義的。」她表示,當代藝術著重觀念,不重技法,更隨著當代的社會文化有不同的表現方式。藉由這樣的模式,讓學生重視自身以外的世界,對世界各種議題產生思考並提出問題,培養宏觀的視野,並分組討論與報告。

「其實我很多學生來上課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他們來社大多半是為了改變,讓自己有更多不同的面向。」楊衍畇舉例,有個學生初次去羅浮宮根本不用逛到兩小時,後來再訪時卻認為三小時都不夠,因為他找到不同的「觀看」方式。楊衍畇認為,對於沒受過藝術欣賞訓練的人來說,直覺是最好的觀賞方式,先和藝術品對話,再滿足自己的求知慾,藉由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就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

%8C%E6%84%9B%E4%B8%8A%E8%97%9D%E8%A1%93%E5%8F%B2%E3%80%8D%E4%B8%8A%E8%AA%B2%E9%81%8E%E7%A8%8B%E3%80%82%E8%A8%B1%E5%AE%B6%E5%98%89%EF%BC%8F%E6%94%9D%E5%BD%B1

「從旅行愛上藝術史」上課過程。許家嘉/攝影

旅行有很多種方式,而壯遊緣起於歐洲青年在畢業到求職的過渡期間,給自己一趟流浪與充實自我的旅程。楊衍畇則認為,壯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負荷的,有人當作成年禮,也有人可能只是視其為環遊世界的一個里程碑。「壯遊不是走過很多國家,而是完成自己人生中的使命,這是一種自我的改變。」即使只是環島或是到偏遠地區做志工,在她眼中都是挑戰自我的方式。

「我之所以會成為現在的我,都是因為在俄國留學的生活。」她說到那時跟朋友去俄國北方玩,恰巧遇到烏克蘭的基輔大學學生做研究,他們熱情地邀約一起泡「烏克蘭三溫暖」,於是一夥人來到非常冷的湖水前,楊衍畇與朋友只穿著泳衣,突然學生拿樹枝猛抽她們的背,在背部一陣刺熱後,又把她們拉到湖水浸泡,這樣一熱一冷,在明月與星空下,她笑著說,「雖然認識不到一天,但我們完全沒有拘束的玩在一塊,簡直像是談戀愛般的浪漫感受!」

%B8%E5%93%A1%E8%AA%8D%E7%9C%9F%E7%9A%84%E8%81%BD%E8%AA%B2%E8%88%87%E5%81%9A%E7%AD%86%E8%A8%98%E3%80%82%E8%A8%B1%E5%AE%B6%E5%98%89%EF%BC%8F%E6%94%9D%E5%BD%B1

學員認真的聽課與做筆記。許家嘉/攝影

第一次來上這門課程的簡慧華本身就很喜歡自助旅行,認為這門課可以透過老師認識很多觀光手冊不會出現的私房景點,獲益良多;而跟著楊衍畇上課五學期的周世杰本身從事土木工作,對於旅行結合建築與藝術的上課內容印象深刻,他說,「每學期的課程都不會重複,而且很多樣化,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以旅行的方式帶起一般民眾的興趣,又延伸出與藝術研究相關的專業層面,「這就是為什麼舊生會不斷跟著我上課的原因。」楊衍畇認為,人文藝術不是只從當代藝術來看,而要有古今貫穿的史觀以及各種文化的融會貫通,並多方涉略各種領域如科學、文學,甚至是電影與時尚。你心動了嗎?快來體驗一場美學之旅吧!

(轉載自【生命力新聞】/ 輔大新聞系記者:許家嘉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