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時尚設計師對性別形象的解構與重建(林孟萱_醫學系)


一直以來我們都普遍期待著男性擁有「男性特質」:勇敢、自信、強健、有企圖心,而女性也服映著相對應的「女性特質」:柔美、溫順、細膩等,這樣的價值觀不但反映在性格上、行為上,甚至時服裝上面。對於男性的衣物我們注重於它的機動性,例如褲裝,而且通常簡單俐落,在顏色上也會選擇像黑色、海軍藍、灰色等,都是一些比較深沉且具有權威感的顏色;而女性則較常見裙裝,他們不被鼓勵活潑好動,而只要溫順氣質就好。那些需要好費體力的征服性的工作就交給男人就好,而在顏色方面則是常見於粉紅色、白色、黃色等較輕、較柔的顏色。然而西蒙‧波娃在《第二性》這本書中就提到,其實男性擁有男性特質及女性擁有女性特質這兩件事完全是社會化的產物,一個剛生下來的小嬰孩在心理上,其實是中性的,不會因為他是男嬰兒必定成為陽剛的個體,反觀女嬰也不見得要陰柔。人類在性別上的確是天生的,但在性別特質上卻不是,他是「形成」的,或著說是「被形成」的(被社會、教育、文化塑形)。我們對於性別和性別特質的直接連結,可能會直觀的認為沒什麼不好,的確,要是每個人都能把社會既定刻板特質當成它的優勢,去好好發揮,的確沒什麼錯,然而要是我們刻意的把一個充滿幹勁、企圖心的女子,以這種不公平的偏見,把它限制於一件裙子裡,而不支持他去奮鬥,而期許他溫順就好,做做簡單的事情就好,那這種想法就要被受質疑了。同樣的,一個對設計、刺繡充滿熱情男子,社會卻逼迫他當兵,逼迫她穿著顏色黯淡的衣物,對於他鮮豔的服裝感到訝異甚至輕視,這種態度也都是要被矯正的。不過在今天這個社會講這段話可能會有些奇怪,因為現在大家的價值觀早就改變,接受了多元的發展,不過要是回溯到50年前,甚是100年前,很多人的確受到刻板性別價值的困擾。我們能有現在這樣進步的思想,除了街頭上的社會運動外,很多人在各個領域都做了努力。我們接下來就會著重在藝術家或說設計師從服裝上,對社會提出挑戰。
其實現在男女時裝的性別界線早就很模糊了,甚至Unisex還是一個相當熱門的話題。對於設計師挑戰性別這件事,大多數人可能先想到 Yves Saint LaurentGabrielle(Coco) Chanel,然而率先解開女性服裝枷鎖的先鋒應該是Paul Poiret。早在1900年代左右,Poriet就已經察覺女性的需求,捨棄層層累贅襯裙,和令人窒息的馬甲,替女性服裝做了初步的解放。他使女人不再受內衣的桎梏之苦,顛覆了以往那種把身體包裹成漏斗型的身材準則。他參考了日本和服、中東的哈倫褲、希臘的長袍,設計出了以柔美布料舒適包裹女性的蠶繭式大衣,以及寬鬆飄逸又可以方便行動的連身長裙。沒想到這種對視覺的新挑戰立即造成轟動。因為材質正確的選擇,輕盈柔美的布料反而更能突顯女性本來的美好體態,順著身形的完美弧線,這種衣服穿在女生身上反而加倍的性感。Iribe的回歸自然帶來了意外的美的享受。在顏色上他也選擇了中國紫(Chinese violet)、鎘綠(Cadimun green)、卵黃色(Yolk yellow)等較重的顏色,展現出高貴、權力、自然、活潑、奔放等特質,都有別以往,有相當大的突破。Poriet的服裝是跨世代、跨文化的,他始流行時尚這種東西的呈現不再扁平,而且拉長了時代存在的價值。  


然而,這次的改變並沒有為女性服裝帶來真正的革命,而只是一種短暫風潮。隨著接下來的兩次世界大戰,烽火連天加上經濟蕭條的世界,使時尚界頓時就成了一灘死水,因此大戰後Christian DiorNew look所帶來純美主義立即成為一種流行。Dior重新擁抱了19世紀末風行的S型線條,蜂腰束腹(18英吋),甚至在服裝內加上多層的胸墊和臀墊,誇張的突顯女性的身型,他希望他的服裝要「蘊含無限女性化的審美性」。而這類型的藝術師也被稱為「藝術取向」的服裝設計師。但是這種做法完全忽略了女性平時生活的便利性和行動自由,女性變成了一個任人擺佈的模特兒。這讓人聯想到德拉克洛瓦的《撒旦拿帕勒斯之死》(Death of Sardanapalus),男性擁有控制女性身體的權力,這樣的連接雖說有些偏激,但兩者不無交集處。 這樣的風潮卻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其中最有名的即為Gabrielle(Coco) Chanel
New Look


Chanel
Death of Sardanapalus

Nameless and Friendless
Chanel本來在20 30年代為女性服飾掀起了一波革命,優雅、方便、容易穿著的套裝,終結了女性自路易十六世以來的「變型美」以及著重裝飾的奢華風。Chanel這一路的服裝改革其實也是非常辛苦的,對於當時的人而言,他們不期望女人做什麼大事,也不期望女人能夠成為一名藝術家,做做女紅,當成興趣就好,事業生活交給男人。這樣的觀念我們可以從歐斯波恩(Emily Mary Osborn)的《無名亦無友》(Nameless and Friendless)中窺知一二。一位年輕的女性藝術家,懷著不安的心情將他的畫交給畫商,畫商的表情可能更加劇女子的焦慮。而畫面的左邊有一個男子正在窺視著女畫家。一名單獨在外的年輕女性,雖然拿著一幅畫,但旁人並不會以畫家的角色來定位你,而是男人的潛在目標,是一名模特兒,甚至其他角色。女性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承受了多少受壓迫的情境。因此Chanel,儘管他是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但就連他自己,本來都沒有希望在服裝界闖出一片天,而僅是賣自己手工設計的帽子。不過承襲Chanel一貫的風格,他的帽子也是輕巧俐落,有別於當時笨重又充滿垂飾帽子,因此馬上就成為時下流行。然而Chanel奮鬥出的新價值體系,一夕間就被Dior給摧毀了,痛心之餘他重新復出,並說了以下這段話:「如果衣服不能徹底發揮其良好的機能的話,就是不能穿的東西。所謂優雅的服裝,應當是讓人穿上後還能自由行動。」引此50年代後期,Chanel引領出一股抗拒男性主導服裝的潮流,除了易著好穿外,他很忠於自己的風格,每一季的服裝都只做稍微的修改,而不像DiorA型線條、H型線條、Y型線條、花冠線條,雖然豐富華麗,但也使Dior的追隨者疲於奔命,服裝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不過Chanel又是如何以簡單的優雅在繁複華麗中找到她的優勢呢?要另單純的東西成為不凡,難度又是更高的。或許我們會認為Chanel服裝款式單純固定,但其實常常一件衣服,它被縫製、拆解、再縫製的次數可能高達2030次,單純化的呈現,背後其實是極複雜的作業,然而也只有Chanel可以把「deformation」的作用,運動的如此淋漓盡致。因此LEXPRESSVOGUE兩本雜誌對Chanel發表了以下評價:「香奈兒套裝?那是一種不知什麼時候常常看過,穿過,似曾相似的風貌。但在眾多服飾中,只有他的衣服受到每個人的喜愛,香奈兒保持了其他服裝皆已消失的素雅之美,這正是她優雅動人的一面。」「女性不能每有比服裝本身更重要的東西,這是香奈兒40年來一貫的哲學。」時尚不再只是流行,而存在著永恆性。Dior去世後,Chanel再次接管了時裝界,然後有個年輕人,並不想讓前輩專美於前,他是Yves Saint Laurent

Chanel Look

Le Smoking

如果要為
ChanelSaint Laurent所帶來的女性服裝革命下一個註解,大概就是下面這句話:Gabrielle Chanel gave women freedom. Yves Saint Laurent gave them power.」。Saint Laurent不僅希望服裝帶給女性的是優雅、舒適,更可以是自信、能力的證明。1966年,他推出 Le Smoking系列服飾,就如他的革命宣言般,強而有力,驚世駭俗,但擁抱自由與尊重。他體貼的處理了女性賦予設計師的信賴和服從,但他要捨棄命令,給予自由。他反向的喚起了女性對服裝的意識,甚至是直接對父權社會提出挑戰,女人有權力穿著「男性化」的服飾(方便活動,俐落而行動不受拘束),並以他們的能力去創造世界。女性一直擁有可以飛上天的翅膀,只是Saint Laurent幫他們裝上。Le Smoking的宣傳照中,塑造著這樣的一個女性,率性、桀驁不馴,似乎可以睥睨著世界般,刻意的使用黑白照片降低女性特質所帶出的甜美嬌弱感,從髮型、服裝、構圖都偏向簡約,證明女性是可以選擇性的、在適當時機不受他們特質的拘束。他們可以捨棄一切繁複的、累贅,專注於她們所想要的。然而,畢竟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結構上就有所不同,創造出何是得剪裁與造型就非常重要了。仍然必須掌握女性的身形優勢,腰身的存在還是有助於整體的俐落,不過卻減少了胸部和臀部曲線的浮現,這兩處常是過往所強調的,然而從例外個觀點上看,某些時候它們是有點累贅的。身高不然男人,很難展現氣勢,因此拉高了腰際線,使腿型更加修長,其實往往女性在比例上是比男性佔優勢的。在加上畢竟是女人的衣服,適量的裝飾物對整體是加分的,裡如襯衫領口了荷葉邊設計,西裝外套如風衣般帥氣的下襬,使制式的西裝穿在女人身上一點都不單調。這樣做法並不是要大家捨棄女性化的服飾,為了追求自由而追求,而是提供女性一個可以選擇的平台,它可以真誠的面對自己,選擇真的想要的事物。它可以美豔動人,也可以個性率性,甚至這兩個狀態是交替流動的。

YSL系列廣告
YSL男香廣告


然而Saint Laurent不只想要做這些,他要引起起更大的風暴。他拍了一隻裸體的男香廣告。這個舉動引起一片譁然。在過去我們所看過的圖像中,裸露的大多是女性。但轉念我們又需要一想,為什麼往往裸露的都是女性的?難道是因為女性的身體美比男性的更值得記錄或讚揚嗎?從現在個多元發展的社會觀點下,我們可以確定不是這樣的,男女各有其優勢處,古希臘更是大力的讚揚男性的肢體美。因此可以推論,過往女性裸體畫常常是被侵略的產物,沒有人可以假裝高尚的說,那些是純藝術。以委拉斯蓋茲《》為例,這幅畫充滿著性暗示。男人愛戀著維納斯的身體,他美好的臉孔,他們需要的只是鏡中漂亮的臉龐,而不是這個「人」。那Saint Laurent在這邊想呈現的又是什麼?男性也適合被物化、被觀賞?我想Saint Laurent是想要把男性形象做一個提升。他想告訴世人,男性的身體就如女性般,可以充滿魅力,是有它強大的美學價值。照片中的形象就如香水般,含蓄的魅力與誘惑,讓人不知不覺得被迷惑著。對於男性裸體,我們也可以從史麗(Sylvia Sleigh)的《菲利浦‧葛路斜倚照》(Philip Golub Reclining)來討論。畫面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被對換了,女畫家畫男模。然而史麗並不是要對男性做出挑釁,去貶低他們,而是希望雙方都有所提升,女性可以是偉大的藝術家,並用單純的美的概念,描繪男性;而男性的肉體是值得眾人去欣賞讚揚的。雙方應該都要把觀點提升到意識層次。不過Saint Laurent更富挑戰意味,他甚至找了很多古典女性的裸露畫,而刻意把男性女性的角色對調,讓人更重視男女平權問題。甚是讓大家發現,以往刻板的角色形象是可以改變的。我們喜歡存文學,但常常需要批判的文字來點醒我們。時尚藝術也一樣,除了讓人嚮往外,它的功能可以更豐富,例如社會批判。
Rockby Venus


YSL系列廣告
很多事物存在的價值是多面向的,端看我們如何去問運用。時尚藝術,不再只能給人感官上的享受,而是可以和社會、文化、哲學等做結合,以達它更豐富的應用性。

參考書目:
1.     女性,藝術與權力  Linda Nochlin
2.     巴黎近代服裝史  南靜子
3.     第二性  西蒙‧波娃
4.     時尚女王的經典傳奇---Chanel  藤本瞳
5.     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跨領域閱讀  高千惠
6.     Pantone色彩聖經  Leatrice Eiseman, Keith Recker
7.     流轉的符號女性  賴明珠
8.     VOGUE 國際時尚雜誌
9.     ELLE 國際時尚雜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