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羅生門,是經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辭彙。《羅生門》其實是一部著名的日本電影,因為其在電影上的成就,造就「羅生門」三字成為「各說各話難解的謎」的代名詞,用來形容撲朔迷離,眾說紛紜,無法釐清事情真相的情況。導演黑澤明運用默片的概念、蒙太奇等技巧呈現。
二、正文
1.黑澤明導演
黑澤明(1910年3月23日-1998年9月6日),日本知名導演。一生共執導了三十部電影,其中許多具有世界知名與影響力,如《羅生門》、《七武士》、《大鏢客》、《天國與地獄》、《德蘇烏扎拉》、《影武者》、《亂》、《夢》等代表作。是使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也是日本近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被譽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自己曾說他深受美國電影大師約翰·福特(John Ford)的影響,在敘事方式上擅用好萊塢的經典敘事法(Classic Narrative)來處理,所以他的電影和其他日本電影大師相比,更加融合了西方特色,因此較容易為西方觀眾所接受,1985年的《亂》就完全體現了他東西合壁的藝術表現力。
黑澤明之所以那麼受人尊崇,除了他執導才華出色外,通常他都兼任編劇、監制和剪接等數職,堪稱全面的電影製作人。因此,他對電影藝術天才的全能掌控力使得他對每齣作品都有嚴格的控制權,個人風格和表現效果能得以完全體現。
此外,電影故事的深度和拍攝手法的靈活運用也是他的成功所在。電影作為一門講求創意的藝術,黑澤明的電影就表現出了無窮創意,如在《七武士》中,他運用一系列的快鏡剪接和攝影變速來補足武士的戰鬥,讓人看得十分過癮;而在《紅鬍子》中多次運用上深度鏡頭以突顯人物間的關係亦讓人稱讚。他的不少拍攝手法也常被不少後來的傑出電影人模仿,如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系列,以及杜琪峰的《鎗火》等便活用不少黑澤明的拍攝手法。
2.劇情大綱
以三個人在羅生門中躲雨,彼此互相討論竹林中的兇殺案,從樵夫以及和尚轉述在衙門所看到及聽到的事情來組織一整部片子,採倒敘手法。並以多角度敘事手法來解構兇案,從武士(死者)、真砂(武士妻)、多襄丸(盜賊)、僧侶及樵夫對竹林中的兇殺案所作的證詞,重組一件支離破碎案子的真相,並且對人性有更深一層的探討。多角度的表達手法能夠突顯各人背後,扭曲事實真相的人性動機。除僧侶外,各人都因不同的原因,把事實歪曲。
3.經典鏡頭分析
在《羅生門》的完成台本中所列出的 420個鏡頭中(見《羅生門-一部由黑澤明拍攝的影片》,由唐納德﹒里奇譯成英語本,顧問編輯,紐約,1969年版)就有許多這類特殊技巧的眾多範例。例如,在決鬥的強盜的版本中,當兩人最後繞著那棵樹在格鬥時,黑澤明在其中一處用了一個只有兩格的疊,結果就造成後一個鏡頭的武士面對前一個鏡頭的多襄丸的視覺效果。我們也會特別記得當強盜決定不值得為妻子而戰時他們之間的匹配特寫﹔在羅生門下決定嬰兒命運時表現僧人與樵夫的那些過肩鏡頭等例子。
以下舉幾個經典鏡頭作分析:
(1)縱深鏡頭
在強盜的一個較近的中景鏡頭中,攝影機向他推得更近,然後當那對夫妻接近時,攝影機搖攝成縱深景,把強盜保持在前景。這裡的攝影機運動在視覺上精確地通過縱深關係把這對夫妻和那個強盜聯系在一起了。
這段影片敘事的視覺力量和精致很值得讚賞。僅僅用了幾個基本鏡頭、與強奸有關的雙方的幾個靜態鏡頭、幾個把他們從視覺上聯繫起來的重要的移動鏡頭和搖鏡頭,黑澤明就為他的影片的令人激動的動作方向找到了動因。黑澤明運用音樂、樹林的寂靜、陽光、樹影、演員……簡而言之,即敘事的基本環境,構成了一個水晶般透明的段落。
(2)全片中最動人的一段建立在三角形空間關系基礎上的、360°的蒙太奇對峙。
三人分據一方,關係緊張、劍拔孥張,隨時一觸即發。
妻子吃驚地看著武士被繩子束縛著
武士別過頭去、怨懟的盯著強盜多襄丸
多襄丸貪婪地望向妻子真砂
(3)審判時(圖為樵夫)
這個機位我們以後將繼續看到,它是每一個目擊者出場時所使用的機位,這是對一個明顯的難題做出的聰明解答,同時也是一種藝術處理。因為通過這個機位,黑澤明就回避了向我們表現法官的必要性而且法官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在聽覺上都不存在。此外,鏡頭的擺法--人物顯得是在直接向著我們(即觀眾)講故事--似乎是要求觀眾來判斷這些迥然不同的見証的可靠性,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察看每個証人所看的方向,我們就會看到他們的視線都稍偏離於常人的視線,也許是越過了我們,因此也就越過了審判本身。這一處理,再聯繫上法官的缺席,創作者的用心一目了然,即我們非但無從判斷誰的証詞是可靠的,且同時也無需作出這一判斷,而這後一點恰是該片的主題所要求的。
(4)強盜強吻武士妻子真砂
現在既然已經把那妻子摟在懷裡,他就隨心所欲了。她抓他的臉,但他掙扎著把頭更靠近她,並把自己的嘴唇印在她的嘴上。接著再次切到天空,太陽的動機。當它在大樹冠上划過一條弧線時,陽光耀眼。他們緊緊摟著,接吻,這是兩個鏡頭﹔我們注意到她的眼睛睜開了。陽光穿過樹葉。來回通過幾個更近的和反角度的鏡頭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她一只露出來的眼睛,我們看著那長吻,那回應的太陽,以及最後,她的一隻手的插入鏡頭,那隻手依然緊握著那把無用的匕首。她的雙臂悄悄地爬上來,繞著他的肩頭。她也參與了擁抱。
4.意象分析
在日本影片中,自然界本身經常被描繪為作為關聯域和人格化的(對這種用法在西方並非一無所知,但它們在日本影片中頻繁的使用是值得注意的)。例如對雨的象征性運用,安德森和里奇說過,"在日本經常下雨﹐雨中的場面是必不可少的……這是証明一部影片是日本的可靠符號。"
羅生門,是一個殘破的樓房,這環境呈現出許多灰色基調的架構,冰冷且令人心麻。它可代表出黑色的邪惡勢力,也道出這是個亂世,是個悖逆的時代、天災人禍的環境,雖說這個地方看似寂靜,但卻隱藏許多不安的因子。飢荒戰亂,產生各種人性的罪惡和墮落,使得整個世代變成人不如禽獸,道德瓦解、價值崩解。而最讓人不安的,就是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的徹底失去。
(1)影片開始,暴雨滂沱,隱喻著這是個亂世的時代,人人為了求自保,謊言充斥著生活,日本武士道的精神逐漸消逝、隱沒……。
(2)強盜多襄丸強吻武士妻子真砂的片段,和熾熱的陽光穿插著,讓觀眾不難感受到強盜如烈陽般的熱情。最後,頑強抵抗的真砂也漸被他的熱情溶化了。
(3)為維護自己的尊嚴,不惜撒謊。不論樵夫、強盜、武士和妻子都一樣。
多襄丸:他把自己塑造成威武勇猛的大賊,為了搶奪自己心愛的女人,不惜與武士來一場男子漢之間的公平戰。其編造此謊言的原因,無非是塑造自己一代梟雄之貌,使其形象偉大而不平凡。
武士:他形容自己被盜賊所擊敗,又被妻子所背棄,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豈能受此嚴重之屈辱,羞憤而自盡。其編造謊言之因,無非是為了維護自己大丈夫的形象,自盡對於那時的日本男子而言是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最高的死法。
真砂:指自己是被強暴後無法忍受丈夫嫌棄的眼神,在極其羞憤的情況下,失手殺了自己的丈夫。她的謊言,無非是為了維護自己貞節烈女的形象。
樵夫:知道整件事情的始末,但卻未說出真相,因為其為了家中之生計偷拿了一把短刀,因而畏罪不敢說出事實。
三、《羅生門》成功之因
「《羅生門》影片中的畫面與電影技巧的熟練,加上以8世紀日本古典電影藝術為基礎的佈景與多少為西方觀眾而安排的情節進展均成為他成功的主因。正當西方電影愈沉溺於技術的完全性時,日本電影卻致力於探究心理學、生理學以及美學的途徑,這不僅不同於西方的探索途徑,而更富於革命性,他沒有企圖以攝影技巧或剪輯技術來強調心理的緊張度,但是我們的情感卻憑藉著心靈融合在劇情的進展中,我們所看到的是從日本古典傳統中流露出的藝術美。」(電影藝術論p.201-202)
「《羅生門》影片中的畫面與電影技巧的熟練,加上以8世紀日本古典電影藝術為基礎的佈景與多少為西方觀眾而安排的情節進展均成為他成功的主因。正當西方電影愈沉溺於技術的完全性時,日本電影卻致力於探究心理學、生理學以及美學的途徑,這不僅不同於西方的探索途徑,而更富於革命性,他沒有企圖以攝影技巧或剪輯技術來強調心理的緊張度,但是我們的情感卻憑藉著心靈融合在劇情的進展中,我們所看到的是從日本古典傳統中流露出的藝術美。」(電影藝術論p.201-202)
四、心得
雙重折射的敘事明顯地表現了一個神秘的故事(武士之死的真相是怎樣的?他是被劍還是被匕首刺死的?是誰幹的?後來妻子到底到什麼地方去了?這也正是影片的曖昧之所在。
《羅生門》從本質上說並非一部神秘影片。影片中沒有任何東西、任何含蓄的線索、或是任何有關人物的長處與弱點的模式能最終回答這些問題。因為黑澤明并非旨在讓我們"解決"是誰幹的,這不重要。我們也沒有去判斷是那個參與者講了實話,這也不重要。這裡的神秘性是另一種性質的,這是生存本身的神秘。
整部電影的鑰句,只出現一次,就是:「那裡有軟弱,那裡就有謊言。」劇中的眾人(除了僧侶),都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而編造出各式樣的謊言,反而使得真相模糊不清。飢荒戰亂,產生各種人性的罪惡和墮落,使得整個世代變成人不如禽獸,道德瓦解、價值崩解,而最讓人不安的,就是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的徹底失去。每個人都害怕自己軟弱的一面被眾人所知曉,因此刻意隱藏自己的軟弱面,使得自己在眾人的眼中,仍然是不可侵犯的的高貴靈魂。我想在亂世中,或許大家都因為飢寒交迫,而無心去思考其他的問題,每個人都只為了自己所著想,以致於道德倫理淪喪,人性的自私自利更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殘害,使的人與人之間充滿了懷疑與猜忌,再也無法信任彼此了。20世紀末日本武士道精神宣告沒落……。
五、參考書籍
1.黑澤明電影手法
(1) 《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
(2) 《羅生門》DVD
(3) 《羅生門-一部由黑澤明拍攝的影片》
(4) 《電影藝術論》
2.電影鏡頭、手法介紹
(1) 《電影的語言》
(2) 《電影經驗》
(3) 《電影的形式與風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