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從展覽看當代藝術(呂賴穎_醫學系)


()、研究動機與背景
     何謂當代藝術?其實當代藝術有兩個層次的意義:一個指目前正在實踐中的藝術風格,另一個是指1960年代後期到現在的21世紀藝術。簡單言之,「當代」是一個剛發生還太新、無法定位的東西,也不一定是前衛或優質的意思。而依據紐約當代藝術的定義,它是指一個跨國界跨形式的視覺表達,包括繪畫、素描、版畫、說明書籍、攝影、建築與設計、電影和錄像以及更新的形式。我認為這便是一種跨領域的結合。因此,我想用上課教過的概念來分析現在正在當代展出的兩個展覽:陳順築的「殘念的風景」及Second Soul Graphic Arts參展團隊的「末未2013」,其中除平面媒材外還包含影像與互動媒體,期望能更深入的認識這兩個展覽。
()、研究方法與呈現
     以展覽為主(包含藝術家的現身說法),以上課教過的當代藝術概念為輔,用不同於以往報告的形式呈現我的報告,內容編排與用字都與一般報告不同,會採較詩化的語言或情境式的書寫,報告的排版也會比較特別。對我而言,這不僅是一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再創作。我的報告分為展覽內容呈現與研究兩部分。
()、研究內容展覽簡介
    (1)殘念的風景
      是陳順築2011年的新作,以「一種未竟的人生風景」為主軸,敘述陳順築由憑弔家族歷史出發,以作品抒發自己內在情感的缺憾與斷片之旅,利用擴展人們潛意識的集體反射的方式觸動人們童年、夢與潛意識中的共同記憶。從空間的建築到影像的複合,我們看見幽微中隱隱然煥發的美麗。
     陳順築出生澎湖,常以「攝影」為創作主題援用鄉愁式的懷舊與母土情感創作。為台灣當代藝術空間「伊通公園」的成員,是台灣創作新影像的開拓者。
    (2) 末未2013
      隨著2012的來臨,世界末日之說甚囂塵上。是否有世界末日我們是無法決定的,但是「預言者」對整個社會文化價值觀的觸動人們的集體存在意識、大毀滅、來生等議題,卻有寬大的探討空間。「末」代表「末日」,「未」述說「未來」,只有一線之差,卻是極端的兩極。兩個字的並肩也意味著世人的觀感一念之差,便會改變整個主體認知。末與未的結合在圖像上像是開出了一朵花,彷彿也蘊含某種含意。Second Soul團隊是一個集結了圖像設計師、塗鴉藝術家、界面設計師、影像動畫家的新秀團隊。中心思想便是視創作為每個人的「第二靈魂」也代表著一種重生,賦予生活產品與圖像全新的創作面貌。
()、參考資料
書籍:
1. 台北當代藝術館發放的導覽手冊
2. 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0,謝東山主編,藝術家出版社
3. 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攝影與錄影藝術,王品驊著,藝術家出版社
4. 叛逆的捉影當代藝術家的新迷思,高千惠著,遠流出版社
專業期刊:
1. 陳順築的影像裝置 從2009「記憶的距離」系列談起--王品驊 典藏今藝術 206 2009.11[98.11] 108-109
2. 陳順築的影像複合媒材--家族老照片的挪用紀彥竹; 張誠芳; 邱涵; 莊懿-美術學刊2010.06[99.06]191-223





隱隱震動彷彿諾亞方舟在空中已漂浮水解。但是,我仍然看見光,看見某種聖歌般的啟示和預兆。的確,死只是構成生的幾種要素之一,最後我仍會看見橄欖樹逆著光颯颯的伸展。
蕭閔釧<立體電子爆炸>
利用「末日大逃亡」為基石所創造的八位元遊戲,將像素拆解。電子資訊爆炸的時代在虛擬與真實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擴大了。不同的角度產製了不同的看法。但她相信當這個世界結束,這個遊戲還能從頭再來。
王宗欣<病毒城市>
牆上的九幅圖彷彿是被培植的病毒體被擠壓的空間與電子化的流線與顆粒感凸顯了個人的渺小城市與文明的聚合創造出一具具剝離的人或類人也隱喻世界末日人類的變異他們的反感焦躁疏離幸福的混合將迎向地上的爆炸繼續走下去
彭文昌<螺旋><有機><末日容顏><黑夢>
利用原子筆將每個人的末日情緒纖細的展現。他顯現了某種身心崩離,情感糾結的狀況,也許世界並未毀滅,但人內心的世界開始崩離也許才是真正的毀滅。尤其是在夢境中,潛意識中晦暗的脈流充斥並包裹,一種無助的死亡。
劉安儒<英雄><><太空垃圾></我在>
利用電腦繪圖塑造一種華麗唯美的爆炸與毀滅景象目眩神迷的色給人紊亂的徬徨感即使祈求英雄的出現,伴隨的失落也越強。當世界毀滅的瞬間所有我們所珍愛的事物、引以為傲的文明都將化為塵土,成為宇宙中漂浮的太空垃圾。
方序中<>
「合力生命」中,我們看見唯有「合力」與「生命」才能跨越災難。當我們走出展場時,在展場旁邊的飄浮「命」字才會發亮,入口處的命字才會有迴圈的機制。前人種樹的含意深遠的影響了這個世界的脈動,也明白了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中的參與意義。
吳文欣<末日圖標><末日節慶聖誕節>
利用末日圖標來重建末日後的世界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提醒大家即使世界末日來臨仍然不可以失去秩序。而另一幅圖則用聖誕老人因害怕人類滅亡無人過節而綁架了人類,利用防毒面具以過濾病毒彷彿也重現了末日的狂想曲。
系振翔
利用可愛動物與人的結合呈現了末日的混種生物在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各種生物為了延續生命必須被迫在各種不同物種間抉擇繁衍出許多「末日雜種」。
陳彥鳴<萬佛潮宗>
以神佛系列作品結合潮流品牌與宗教信仰圖騰引導觀眾重新思考「崇拜與信仰」的本質。並虛擬了因應末日的八個新教派,彷彿在民俗教義傳說與潮流品牌的跌宕中我們便能得救。
周紹瑋<神˙信仰˙希望>
利用大耳朵兔子bounce」的原型傳達某種年輕人追求青春與熱血生命的含意,他認為末日就是新的開始。雕像彷彿是末日留下來的史前遺物,利用三幅「慾望之神」與三幅「希望之神」我們彷彿也知道了存活的意義。
詹家峻<原子時間>
一個龐然的方塊矗立在展場中用不同的角度可以發現方塊上的閃卡在不同角度中互相銜接的微妙變化原子組成了這個世界而人類則是原子組成的無限變化。原子頻率相對於人有限的時間對應了「恆常」與「無常」的概念。
凃皓欽<執著苟活的痕跡><就這樣刺穿了皮膚>
以樹脂黏土呈現出末日裡人類瀕死的掙扎,凸顯人類面對世界末日的恐懼。以動畫強調了末日的戲劇情境,與被黑掉的雕塑的孤獨感做強烈對比。看著他們彷彿也看見了自己內心深沉的恐懼。
葉士豪<2013 we are together>
他的作品喜歡從古典中開發或定義新的話題作者以此對比舊約聖經中的「諾亞方舟」,半圓的木箱背板上刻著象徵死亡與重生的月神和日神,多樣的自製人偶及各式動物環繞著閃閃發亮的百老匯般的劇場舞台。也暗示末日中所譴責的頹廢意涵。但重點是,大家都是在一起的。
()、展覽內容分析
   、影像的現在進行式
   在陳順築的<殘念的風景>作品中,我們發現他運用攝影及曝光的技巧將記憶與潛意識中的未知做了連結。「攝影」的本身是一種形象化的描述,它的特點是隨時隨地捕捉影像,以人工的方式剝離原有時間,照片給觀者強烈的現實感,卻又將觀者抽離所描述的時空,因此這種媒介具有非常多重的語意潛能。
   那麼在台灣的攝影歷史中影像究竟改變了什麼?從民初到60年代前影像忠實地記錄了歷史的軌跡60年代後台灣藝術家開始追尋「影像究竟能呈現什麼?
   「我們希望能用作品說明真實人生有哲學意味的,有感情衝擊力的。」他認為寫實的攝影不單單是一種紀錄,而是一種詮釋。攝影是一種主觀的切割,正如張照堂所言:「攝影是不斷的離開與不斷的到達。」攝影可以直接把現存空間與過去空間做對比,因為攝影不像繪畫一開始就脫離了現實,攝影一直都是現實的軌跡。它是一種記憶的再體現。
   到了80年代,台灣文化開始興起寫實風潮,展開對土地的巡禮,他們大多都採取報導攝影的方式。拍攝者選擇了特定的場域做長時間的紀錄與觀察。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氛圍(解嚴)影響,這時期的作品往往都加入了集體意識。從西方達達主義時就強調了兩種藝術意識方向強調藝術與社會或強調藝術與個人。前者用個寬廣的熱情反應時代性,後者更關注藝術的表現形式與本質的意涵。但在陳順築的作品中,我們發現他將細微擴大為集體的意識,擁抱著他潛意識中民族性與澎湖血緣土地性的關聯。
    以陳順築的作品及經歷為例,陳順築早期以黑白相片紀錄澎湖的土地形貌,初期他都是用幾何大塊面的構成方式鋪排遼闊天地間的景象。但仍脫離不了寂寞的冷。81年後他的幾件攝影作品中我們很清楚的看見了死亡主題--<偽裝死亡的假寐>像標本一般凝固著死亡的氣息。秉持著這樣的氛圍,他開始以家族生活照作為死亡主題的序幕。從82年至今,他的作品帶著厚重的家族記憶,黑白場景與依稀的畫面結構和殘影彷彿在遙想家族事業與遙遠的澎湖土地。他利用加框、用奇異筆標示、用合成樹脂製造透明標示的反光效果劃分著記憶,但卻不僅屬於他個人而是屬於許多人共有的記憶片段。接下來他不斷的幫家族的照相,而從中挑選出幾張成為「集會˙家庭遊行」的元素。這樣的照片行是屬於台灣制式化的照相形式,他被作者陳列於土壤上以一種集體幾何制約的形式構成地景的外觀。這是一種混雜時空的總體書寫,每張照片的臉都清晰可見,卻在集體性中失去了個人。照片的直立插入土中是觸目的,整齊、制約、謹慎,好像我們正在觀看的是墓碑,冷冷靜靜的。他的影像呈現已脫離單張照片的脈絡,整個影像已變成儀式性的場域,彷彿自身和場域及家族間的延續與對話。
      2012末日想像
      由於2012末未是由13Second Soul的成員共同聯展因此作品呈現出高度的多元性從上面的作品簡介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運用了以下幾個主要的創作主義概念
      1. 新表現主義
a.定義挪用已有的圖像技法或風格企圖喚起觀眾的想像表達民族或意識形態或神話的世界
b.在陳彥鳴<萬佛潮宗>中可以發現他借用了佛教道教古埃及的宗教結合老虎創造出新的含意是為新表現主義
      2. 新意象主義
a. 定義:並沒有一定的呈現方式,但許多作品以具體圖像或抽象的時空背景呈現,和新表現主義不同的是,新意象主義並不強調情感的表現,有一種各自為政的氛圍。
b. 在劉安儒的<英雄>中運用單一的色調與重複扭曲的符號表現的緊張感。
      3. 解構藝術
a. 定義:解構是一種「去中心」,最早由索緒爾的語言學出發,他認為所有事務皆為文本,而相信語言、文本、意符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因此解構是要探索文本中所遇到的諸多衝突,但由於解構,也造成了他批判性的增強。
b. 2012末未展中的「末未」本身便是一種解構。末與未因未符號上的微小差異,本身卻帶著兩極的意思而有了批判性。
4. 裝置藝術
a. 定義:作品佔據真實的空間並具有氛圍。通常選擇的是現成物,並決定如何安置及表現它。除了場所氣氛的營造與場所精神的再造外,也包含科技材質類動力機械、錄音裝置等等。
b. 2012末未中裝置藝術被大量的運用。如許多影像檔的運用、「命」的巧妙安排、末日遊戲機、被解構的9個多媒體病毒圖像等等便是屬於科技材質類的裝置藝術。另外<原子時間>的巨大鑲嵌裝置也是。裝置藝術被台灣的藝術家高度運用的原因除了追求表現形式的多元,也隱含了某種想在尋常事物中獲得靈感或慰藉的一種補償狀態。
5. 低限藝術
a. 定義:作者情感和手藝的低限,利用抽象幾何造型,工業製造材料,序列性,作品無台座等等,展示脈絡的重要性勝於作品內部特質。
b. 如陳順築作品中的風櫃椅便是利用生活中的尋常事物,將之轉化後的再現。視為是一種低限主義,且加入文本的解構,將「風」與「櫃」切割做再詮釋。
      ()、結語與心得
    當代藝術之所以迷人,原因正在它的不確定性。自科技進步,世界地球村的概念形成以來,各個角落的文化與藝術都在重新融合與組織,並跌宕出更多的可能。在看當代藝術會有種「不知廬山真面目」的感覺,原因就在於我們就活在藝術之中。它打破我們對於古典藝術的觀念,開拓出無限的可能。因此,一杯茶、一顆方糖都能啟發無限的可能。它重新定義藝術,也重新挑戰藝術的極限與接受度。不同領域的學者與不同思維的創作者運用自由意志詮釋他們心中的畫面,因此作品太多元,太多可能,彷若無限無盡。
    我很喜歡當代藝術館。除了它票價便宜外,它的門票總是做的非常精美有創意,而它所詮釋的概念,我都有比較高的接受度與新奇度。我認為,藝術之所以為藝術,是因為它拓展了或者演繹了一切的可能與不可能。它可以是一種反撲,可以是一種依附,而最重要的是它具有普世的價值與高度解讀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件作品可能看法極為相似,也可能截然不同。我喜愛它的扭曲性,也喜愛它的複雜性。用再表現的形式寫報告,除了想要做不一樣的詮釋外,也想要挑戰自己的解讀極限,對我來說這便是一種跨領域的賞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