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念高中時期,每到畢業季時,就會期待師大.文化.實踐或國立藝專美術系或設計系的畢業巡迴展,在破破的高雄學苑,欣賞著這些明日之星的大作被掛在臨時搭起的白板上。感覺很克難,但總覺得可能故意用破破的展場才能顯出藝術家的窮途末路。幾年來,台灣的生活品質越來越提高,相對的對藝術活動的參與越來越積極,但展覽的場地卻沒什麼進步。
像這次故宮能成功的邀請大英博物館來台灣跟大家分享他們的館藏,確實是一大盛事,也是我們台灣人的福氣,展場外每天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待進場參觀,身為藝術的”好奇者”當然也得參與這件盛事,我很幸運從買票到進場只用掉約30分鐘的時間,隊伍彎彎曲曲的,非常有秩序,參觀的民眾及現場維持秩序的人員都各司其職—排隊的人井然有序、沒人插隊,外場的工作人員嚴格把關、秩序掌控的得宜。進場各排隊伍像河流慢慢的流入大海----一進到展場簡直像到士林夜市般---人滿為患。
忽然覺得台灣很對不起這些珍貴的藝術品,空間的設計總覺得不妥,似乎沒有好好預估參觀人數,熱門作品,如埃及文物就幾乎被人群淹沒,根本無法好好欣賞,得時而墊腳跟、時而低頭找縫隙才能看得到展品。參觀的動線也有些混亂(可能人多淹沒了參觀指標),參觀完一場展覽後,像是從逃難船中安全登陸。
其實不止這次大英博物館藏展覽的場地不佳,如”黃金印象-奧賽美術館”&”達文西”在歷史博物館、”高地建築作品展”&”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在國父紀念館及”魔幻。達利特展”在故宮,不論作品的多寡全部塞到一個空間,空間與動線的設計的不舒服也少有改善,但票價訂得可一點也不手軟。
這些名畫從千里之外來到台灣,但我們沒有好的展場能好好的招待他們,這或許是我們政府及人民應該要好好思考的問題,當我們不斷抱怨很難邀約到好作品來台灣展出時,是否有先想到我們缺乏像樣的場地,讓別人覺得我們不夠尊重這些藝術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