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倫敦蛇形畫廊(顧詠琪著)


每年的七月中旬至十月中旬的建築盛事,在倫敦占地最大為肯辛頓公園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 (蛇形藝廊亭)內的建築裝置。其面積不過300多平方公尺,但自 2000 年起,獲邀設置作品的建築師都屬大師級,包括第一屆的 Zaha Hadid、第二屆的 Daniel Libeskind,其後為伊東豐雄、Oscar Niemeyer、Alvaro Siza、Rem Koolhaas、Frank Gehry 等,當中 5 位得過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立茲克獎,去年 Frank Gehry 的木條形亭子,縱橫錯落,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個在十七世紀初就開放給大眾休憩的海德公園(Hyde Park),都會邀請國際知名且極受讚揚的建築師,於蛇型藝廊(Serpentine Gallery)前的草地上,進行一場實驗性的臨時建築設計,作為特別的展示。

每年,這個活動提供參展建築師一個舞台,展現建築師對於建築形式、結構、技術、材料的新構想,從而帶領出一個新的議題,誘發其他建築師及大眾重新思考關於建築的種種,產生建築技術與材料間的新辯論。這在英國算是一個少有的機會,讓建築師可以大膽創新嘗試。

第一件我要介紹的作品是今年2009被邀請的日本建築師Sanna, 被蛇形藝廊邀請的建築師,有個重要的原則,需為開放空間,而且未曾在英國有過其它作品,也就是說這為期3個月的臨時裝置建築,是這建築師在英國的第一個作品,以讓英國人親身接觸新的建築思潮。SANAA使用輕薄的鋁板及幼柱為材料,高低起伏,其形狀也像水在地面上濺開的那一剎那,真的「水銀瀉地」,或像不規則的雲層,極具線條美感。中間還有透明檔風的咖啡廳,旁邊則有草地讓人享受陽光,人與椅子清楚地反射在鋁板上,有藍天、綠地的倒影。這裡可舉行表演、講座,甚至電影播放都無問題。

我很喜歡她的作品利用反光的材質,讓空間無限的向外擴張,流線的造型令我感覺很有動感,還帶有東方特色的禪意在他的作品中。

而且在戶外的空間她的作品更能和人與藝術結合,民眾可以在下面坐著歇息,享受片刻融入藝術品中的陽光草皮的美好午後。

接下來我要介紹的是2006年是由普立茲克獎(Pritzker Prize)得主建築師Rem Koolhaas與創新結構設計師Cecil Balmond共同設計。

此次設計受矚目的是一個巨大的卵型帳棚,像氣球般的在藝廊前的草地上,我覺得它很特別的是利用透明的材質,所以在夜晚與燈光的搭配下,能創造出不同的樣貌。白日,從裡面向外看,外面的綠地、藍天以及行人的移動像是電影一幕幕的片段,反應了外在環境的未知與不定性,構成一種有趣的視覺穿透感與內外空間互動的樂趣。反之由外向內看,建築裡頭人的活動給予外部一些暗示,暗示著裡面有著活動,讓人的窺探心作祟,不由的想要進入室內一窺究竟。


由內向外看的景象,透過它所設計的特殊材質,就像用馬賽克所做成的拼貼畫一樣,讓平凡無奇的場景增添了另一番風味。

它的設計不只是外觀的創新他也顧慮到了建築內的實用性,雖然展其只有短短的3個月時間,這個大泡泡也為英國的民眾提供了一個朋友聊天、家人聚會、小孩玩樂的一個空間場所,除了平時作為民眾們的休閒場所之外,有活動時則成為城市藝文的交流平台

最後是2002年夏天,日本建築師 Toyo Ito(伊東豐雄) 設計了一座臨時建築 Serpentine Gallery Pavilion,結構設計請到 Arup 的結構大師 Cecil Balmond。


肯辛頓公園(Kensington Garden)內的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y)的前院,一棟僅為期夏天三個月的臨時性展示館,白天作為咖啡館,傍晚以後則是舉辦演講、討論會、宴會等活動的建築。

整個建築體就像是一個四方形的盒子,長寬18m × 18m、高4.5m,沒有柱子,以鋼板條(Steel Flat Bar)組合而成的框架所構成,看似隨機組合的框架,其實是根據將正方形一邊迴轉一邊擴大的演算法所形成的螺旋狀圖案,建築的各個部位彼此相互依存,並保持整體的平衡,展示館於三個月後拆除、出售,現在被重建於倫敦的泰晤士河畔。

在課堂中聽了老師的簡介後,對於蛇型藝廊(Serpentine Gallery)相當感興趣,因而決定做此報告做更近一步的了解。原本對於建築不太熟悉的我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會,我所介紹的這三件作品的作者,都是在建築建中的喬楚。他們的作品不僅是結構上的創新和美的平衡,也同時兼顧了實用的核心價值,這是讀美術系的我值得學習的地方,關於美這件事不僅僅是肉眼上的形式上的而已,更可以提升為心靈上的昇華。

身為藝術人的我們,所追求的不只是自我的實現對美的認同,更重要的是藝術與一般社會大眾的關係,如何將藝術將美廣泛的推及一般社會的民眾,看了他們的作品之後,了解到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我要做的不是曲高和寡的藝術作品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夠融入我的藝術世界中,感受這一切的美好,美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都可以享受的,這不只是少數人的權利,他們幾位大師作品正是如此,透過他們的創作來形成和一般民眾們接觸的交流平台,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美、接納美進而了解藝術對於人的影響。

這三件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的作品,他的作品克服了一般建築上建造時結構的困難,不像一般的建築物那樣的對稱均衡,他打破了這種死板,雖然結構是不對稱的,但他卻創造出另一種均衡的美感,令人懾服。我喜歡他利用透明玻璃、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圖案和簍空來形成他的建築主體,有一種虛與實的交錯感,而且都是有厚度而不只是薄薄的一道牆面而已,這樣的巧思讓這棟建築能因不同的時間光線照射而產生出不同的空間感和陰影效果,使得更加的豐富而有變化,這種不規則的結構讓從外面看的人能有一種好像處在一個時空的交界點,交錯而平衡的美感就是這棟建築最能深深吸引我的地方。

1 則留言:

Yunnia Yang: Curator for New Aesthetics 提到...

介紹建築展館之餘,思考生活美學的意義,表達對作品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