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提過的任何一間博物館很遺憾都還沒有機會去,就課堂/網路/圖書館資源中的眾多博物館不知從何選起,後來看到網路圖片東京宮頂上的結合了一個透明方盒體建築,就建築外貌而言相當突出,引人注目,印象特別深刻,於是決定選擇東京宮多做了解。
查閱資料之後發現巴黎東京宮跟台灣的美術館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原本東京宮是1937年萬國博覽會底下的建築產物,場地歷經國立現代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d'Art Moderne)、國立攝影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Photographie)、電影館(Palais du Cinéma)(未實現)等計畫利用之後,法國文化部在1999年決定將該地的部分空間釋出,用於傳播當代藝術。
雖說要選館藏幾件來作為報告要點,但是礙於語言障礙,在我尚未於網站世界中找到跟特殊館藏有關的資料前,就先在東京宮的背景了解過程中,有一些想在報告提出的部份:
若向我提出當代藝術據點這個問題,我的印象仍停留在英國、美國和德國已取代昔日的法國巴黎,成為活躍的當代藝術據點,但是充滿傳統人文藝術氣息的法國在2002年,企圖以東京宮的重新開放讓巴黎成為法國當代據點,再度置入全球的當代藝術版圖,其成效與經驗值得觀察與借鏡:
館藏的歷史價值可能並不是主要訴求,我覺得東京宮的特別之處是對於法國當代藝術空間上的特殊定位,以及反應博物館機能的開創,首先這個空間的經營方式相當特別:
1.延請外於一般法國文化機構體制、活躍於法國和國際當代藝壇的中堅藝評人、策展人傑宏‧尚斯(Jérôme Sans)和尼可拉‧布希歐(Nicolas Bourriaud)為藝術總監,以當代創作據點(site de création contemporaine)為定位。之後並邀請多位國際知名藝術家(如傑若米˙戴勒(Jeremy Deller)擔任策展人,將藝術家特有的創意能量轉入展覽策劃的領域。
2.在展覽的規劃上,焦點放在法國藝壇的當下創作現況,同時也不乏重新展出前輩藝術家(如羅柏.馬拉維爾(Robert Malaval)),提出他們如何影響新世代創作者。成為法國藝術機構中少數發掘展出新生代法國藝術家的中心,並且定義巴黎是國際城市,法國籍或外國籍的藝術家都有合理比例的展出,求取平衡,試著對抗偏向過去的狀況。
3.異於法國的一般文化機構純公家或純民營的經營模式,東京宮採取混合公辦民營:法國文化部提供經費,機構本身亦透過募款、入場門票收入、出租空間等方式籌措其餘所需經費,包括所有的展覽節目經費。
4.援引行銷和廣告創意的策略,將東京宮定位為不只是一個展覽場所,進而開創成為一個媒體平台、一個品牌,使企業界認同參與資助。包括表演藝術的節目時段規劃,附設精心規劃的書店、餐廳、咖啡廳,讓東京宮成為一個活動的據點。
5.. 開放時間的創變:從中午開放至午夜。
這五點關鍵在於如何經營一個歷史空間使它變得有趣得以吸引公眾,並且鞏固其再創造的意義,雖說藝術和商業之間的拿捏、以及展覽和節目的品質持續會受到挑戰與質疑,但如06年接任,瑞士籍的藝術總監馬克-奧立維耶‧瓦勒(Marc-Olivier Wahler)所說的:「一個不穩定的平台」,足以表現「藝術所實驗的精采的變動」。 這種行政的方式與概念令我感到驚奇,一個博物館的經營會影響一個博物館的作品方向,並且帶動國家文化的美學經濟,舉台北當代藝術館與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兩點為例,在09年前者退回台北市文化局官辦全面接管,後者北美館「雙年展與國際計畫辦公室」發布不再徵求民間策展人參與,改由辦公室主任張芳薇女士擔任總策畫人一職,負責主題、名單和執行,並臨時成立諮詢委員會等行政動作……似乎就缺乏了藝術領域中獨立藝術評論機制與藝術團體(即民間力量主體與核心)可發展的彈性與可能空間。
接著介紹那個方盒狀玻璃建築原來也是一件藝術裝置作品,特別的是兼作屋頂上的臨時餐廳,叫做Nomiya。今年才由藝術家Laurent Grasso和建築師Pascal Grasso合作完成。彩色LED照明放在金屬網和玻璃核心體之間,跟艾菲爾鐵塔相映其趣。概念似小酒吧,在一個長條桌僅能容下12人座位,,沒有菜單,透過網站art-home預訂用餐。這樣的設計滿有趣的,建築拼裝過程可以在youtube上搜尋到。我覺得這就是東京宮結合商業跟藝術裝置的巧妙之處,在Nomiya之前,東京宮建築頂上還有過其他有趣的裝置計畫,比如飯店Hôtel Everland (真的可以住),這實在太好笑了,這個綠色建築體我認為跟東京宮建築本體就較不協和,但是這個計畫跟博物館結合的方式,讓博物館變得親切,東京宮的經營方向是很多元的,藉由這次報告,東京宮所展現的很多面向都提示了我們關於藝術還有更多想像,
現正展出的還有Bad Beuys Entertainment / Fluo Brown / Final Count Of The Collision Between Us And The Damned,只知道這是一個藝術團體,運用聲音轉變什麼的…基於沒有現場觀看,對於作品跟藝術家本身,我恐怕了解不深`,僅止於展覽資訊。
另一個展覽Pierre Labat / 藝術家Affinity,我就依網站看到的照片來筆論,利用展覽的空間的制約,將雕塑組成空間錯覺的組件,使得觀者在空間中行走時,產生與作品、空間存在的相對觀看與幻覺。而他的雕塑多有曲線,造型優雅。我滿喜歡藝術家製造出空間斷裂的部份,像這根看似被橫切的長方體跟被割破的天花板,把原本生硬的建築結構體偽裝成軟性的新空間,肌理跟材料的結合, 使雕塑從本體又向整個展出環境再延伸。
最後不免俗的希望有n次機會可以親身遊歷。
資料出處
l 東京宮http://www.palaisdetokyo.com
l 《典藏今藝術》
東京宮PALAIS DE TOKYO :不停旋轉的藝術平台 專訪尼可拉‧布希歐和傑宏‧尚斯
http://blog.roodo.com/sylvie/archives/8196973.html
專訪東京宮新任總監馬克-奧立維耶‧瓦勒MARC-OLOVIER WAHLER
http://blog.roodo.com/sylvie/archives/8197041.html
l arch daily http://www.archdaily.com/37060/nomiya-temporary-restaurant-pascal-and-laurent-grasso/
1 則留言:
感受到筆者對所挑選主題的感興程度,使讀者對更想繼續閱讀,意猶未盡。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