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我的博物館經驗 ~Louvre (李亞著)

上個暑假,1歐元等於49元台幣的時候,我在歐洲待了45天,主要是在法國和義大利北部,可是因為此行是跟隨叔叔一家人的渡假計畫,所以雖然節省了不少住宿和交通的費用,但是我無法非常隨心所欲的安排自己的行程,在巴黎的短短3天,就顯的特別珍貴。這三天我緊鑼密鼓的排了滿滿的行程,第二天雖然看著長長的隊伍橫跨整個廣場,我還是毫不猶豫,很堅持的排著隊,畢竟如果沒有進去羅浮宮,好像沒有來過巴黎。

第一次近距離的接觸那些平常只能透過各種媒體看見的藝術作品,對我來說是個很震撼的經驗,我第一次深刻的體會到這種美感的經驗,相對於書本或螢幕上的那種「冷感」的視覺,真的是必須親身經歷才感受的出這之間的差別,例如進到聖母院或是歐洲任何一個大教堂時,那種空間氛圍帶給我的感覺,完全是照片影像無法傳達的。我很清楚的記得當我第一眼看到勝利女神的時候,有一種莫名的感動讓我瞬間熱淚盈框,而我非常驚訝也很不理解為什麼我會有這樣激動的反應,雖然勝利女神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古代雕像,或許這就是藝術不由言說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吧。這是這次出國最大的收穫,說起來可能真的感覺沒什麼,可是身體親身的感覺對我來說是比較深刻的經驗。

或許是羅浮宮中的雕塑作品、壁畫相對於館內的繪畫,與平常看到的圖片有較大的差異,特別吸引我,所以這裡我提出三件令我有所感受的作品作為報告的內容。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La Victoire de Samothrace

這尊雕像表現的是勝利女神,希臘人稱之為「尼凱(Nike)」。尼凱是希臘神話中的勝利女神,傳說她曾協助宙斯戰勝提旦巨人,給人們帶來了勝利。在西方藝術中常以身生雙翼,攜帶橄欖枝的形像出現。作品表現的是勝利女神正站在一艘船的船頭宣佈勝利

希臘原作在一次地震中被損毀,而後於1863年在愛琴海東北部的薩莫色雷斯島上被發現,已成碎塊。《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最初屹立在眾神聖地(卡比利聖地Kabeiroi)的山丘之頂,向小島駛來的船隻在遠處就可望見。

一些學者認為這件雕像可能是西元前190年左右羅德島(愛琴海)的居民在一次海戰勝利後為感謝神明而奉獻的貢品。雖然勝利女神是希臘雕塑中的常見題材,但這一尊卻與眾不同。 雕像的構思十分新穎,底座被設計成戰船的船頭,勝利女神猶如從天而降,在船頭引導著艦隊乘風破浪沖向前方,既表現了海戰的背景,又傳達了勝利的主題。作品的構圖也十分成功,向後飄揚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翅構成了極其流暢的線條,腿和雙翼的波浪線則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態勢。身體的比例、形態的逼真、衣裙迎風被吹起褶皺的表現力、以及極富戲劇感的動作 氣勢都是那個時期對寫實主義追求的完美證明。

她的雙翅中只有左邊的保存下來,右翅是左翅的石膏複製。雕像腳下的水泥底座也是現代添加的,女神本應直接站在船的甲板上。到1950年她的右手(展示在旁邊的玻璃櫥窗中)才被發現,讓她得以恢復原本的姿勢:手向上抬起,正宣告著勝利。

這件作品的背景是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東侵波斯,建立起了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跨埃及、北抵中亞的大帝國,並努力推行東西文化合流,使這些地方都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 一直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希臘文化最後的陣地「埃及托勒密王朝」,這300年藝術史上稱為“希臘化”時期。這一時期的希臘藝術風格呈現出多樣化特徵,並從鼎盛的古典主義時期逐漸衰落下去。而在這段時期的希臘本土雕塑中,出現了整個古希臘最輝煌的兩件作品,一件是這尊《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另一件與其齊名的作品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即《斷臂的維納斯》。

Hermaphroditos Asleep


Hermaphroditos是赫爾墨斯與阿佛洛狄特的兒子,與仙女薩爾馬西斯和為一體。在雕像中,雌雄同體,豐滿的胸部和臀部代表了女性;胯下的器官代表了男性,我對於這樣的主題很有興趣,不知道那時大家是如何看待男女身體的差異。這件作品收藏在館內的Hellenistic art區,時間約為亞歷山大死後的300年間(BC323~BC30),我很喜歡這一時期的希臘雕刻作品,強調寫時的風格,大理石在藝術家的琢磨下化為柔軟的質感,自然的光線下,只能為之驚嘆。同時期的雕刻還有《米羅的維納斯》和《三女神像》。

相同於雕塑類的立體作品,彷彿是像看電影一般,浪漫派時期的巨幅畫作也是要在我面前才會有特別的衝擊效果。

薩達那培拉斯之死》(The Death of Sardanapalus

這件巨大的畫作是十九世紀浪漫派大師德拉克洛瓦(1798-1863)的名作薩達那培拉斯之死。最能表現其東方情懷,是一幅激昂、無法、充滿情緒的畫,其中表現出人類在暴亂時的野蠻、淫蕩和病態的殘忍,它可以說是浪漫主義時期最浪漫的一幅畫。 靈感來源是拜倫在1821年出版的悲劇詩,描述亞述國王被圍困在尼尼微宮中,為了不讓他擁有的一切財產落入敵人之手,於是命令宮中的官吏屠殺他的馬匹、妻妾。圖中左上方坐躺在床上的沙爾丹納帕勒親眼目睹這個場面,各種扭曲人體以對角線的安排以及金子和鮮血的顏色,突顯這場東方屠殺的猛烈。

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是法國著名畫家,曾師從法國著名的古典主義畫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學習繪畫,但卻非常欣賞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強烈色彩的繪畫,並受到同時代畫家傑利柯的影響,熱心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 19世紀20年代的法國,德拉克洛瓦是最有爭議的畫家。他送到沙龍的作品被報紙大肆報道,激怒了保守的批評家,也使進步派高興。德拉克洛瓦的幾幅代表作品都帶有一些人為的成分,並具有戲劇化的感覺,但在當時,則真正是革命性的。

我站在巨大的畫前面驚嘆他的色彩、畫面中的光線、因為巨大造成視覺上焦點移動所形成的一種動態,是如此得鮮活。雖然我知道相機是無法紀錄我那時的感覺,我還是忍不住按下快門,果然這張照片線再看來也就祇是紀錄了我的回憶而已。

1 則留言:

Yunnia Yang: Curator for New Aesthetics 提到...

重點選擇作品作深度介紹,並連結相關或激起靈感之作,衍繹博物館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