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被歷史撕裂的台灣公共藝術(馮敏_醫學系)


麼是藝術?對我來說,它並不專屬特定階層、文化背景或某個時代的人。它應該是一種普及大眾對美的感動。本著這樣的初衷,我將進一步接觸公共藝術,因為它的創作理念也是如此:打破不同藝術形式間的藩籬,創作注重民眾的參與[1],然後由藝術家注入美的靈魂,叛逆、狂野,或是幽默、戲謔,捕捉原始的社會特質再加上鮮明的個性,製造出來的成品親和大眾且帶來溫馨的感動。
份報告中所要探討的核心為何?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直至去年才第一次踏出國門,到了美國麻州遊歷,在那裡我看見許多文明發展與公共藝術並存,而美化環境的證據。回國後極深刻體認歐美與亞洲國家迥異的城市發展現況,因此我將先針對所見所聞做出客觀描述,再輔以心理學觀點闡釋,接著利用社會文化觀點探討台灣較於較為狹隘的公共藝術方向,並提出未來如何擴大國人視野,以達到公共藝術的永續經營。

一、遊記─視野開拓
在美國,隨處可見大型的藝術品圖一,這個在十字路口的裝置,乍看是一枝魚骨,但定睛一看則發現除了魚頭外,其餘皆是由圓弧所裝飾,近乎全圓的骨架綴以銀色的彩帶,在太陽照射下,反射陽光而顯得波光粼粼,我想是一種圓滿而古典的美感。我第一眼的錯愕,如完形心理學所說的:人類認知的視覺圖像,是各元素的組合[2],而非單一物件的特性,因此起初我不能明白為什麼設置如此不甚有美感的物品,但步調放緩而細細品味後,才領悟藝術家細膩的設計。
麻省理工學院以諸多特殊設計的建築物聞名,而校園中也不乏有趣的公共藝術品;一個非常引人注目,坐落於Stratton學生中心前方的Alchemist,當時是出於對其外型的欣賞,和中央開口處心型的傾心與之合影圖二,這個愛心,應是闡述著一個個科學人對世界的探索,是源於對萬物的愛與好奇這樣的故事吧!殊不知這不鏽鋼白色數字人像Alchemist,其實是為了慶祝麻省理工學院一百五十週年,而請來西班牙當代藝術家Jaume Plensa所創造的,向所有由MIT孕育出來的科學家們致敬的作品;而在夜晚時,會有特殊的照光(圖三),讓觀賞者從Alchemist內部向外看到不同以往的MIT風貌。而我以為的心型,其實是Plensa設計抱於胸前的雙腿,這點出了公共藝術如何異於其他藝術,其定義並非由創作者獨裁式的賦予,而是開放大眾自由聯想,進而產生美好的共鳴,在這個案例中,呈現雙向溝通所產生的奇妙與浪漫。

二、回歸家園─由文化心理剖析發展差異
回到台灣,壅擠的都市不再有調劑身心、令人讚嘆的藝術創作,而是充斥著單調甚或醜陋的高樓建築。
公共藝術早在歐美蔚為流行,而亞洲地區則不然,這可由KitayaMarkus (1999)所提出的自我建構理論推測得知其原因:不同文化之間的自我建構大不相同[3],可分為:「獨立我」,即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強調的個人分離性和獨立性,和「互依我」,如華人文化的集體主義,認為個人是由社會關係所界定的。在這樣迥異的社會脈路下,亞洲的互依我,注重長輩的價值與想法,任何與其他社會參與者不同的行為,都被保守的舊思想和社會規範所牽引阻撓,反映在對新事物的接納程度上,就顯得不若西方人心胸開放,對不同藝術表現的包容力也較低。

三、分歧的歷史  受限的藝術
        文化的價值,源於「內部住民因著族群與歷史的演化而產生的認同感」[4],而每一個城市都是由先民的血汗墾殖所建造的,對前人史蹟的感懷是生活的動力,也是未來之希望[5];台灣史,是一部不斷受外人入侵和占領的血淚史,影響國家凝聚力之鉅,在政治場合尤為明顯─總統大選最熱門的辯論題目還是兩岸議題,而在語文教育上,也常爭論究竟台灣的母語是台語還是國語,足見大眾分歧的歷史認同。另外,台灣社會發展過度注重「汰舊換新」,盲目追逐工業化和流行,導致耗費心血卻蘊涵文化能量的作品很容易被時效淘汰,卻留下運用科技而簡便的材料和工程[6]。的確,我們似乎沒有專屬自己的文化,但更令人懊惱的是因為政治家的操控,讓國人一味拒絕接受豐富多元的亞洲文化,反映在公共藝術,可以發現成品多缺乏歷史脈絡,創作因此無法到達那種充滿時代感的「驚天地、泣鬼神」境地,時間性多限於現代,頂多只能夠回溯至藝術家本身的童年記憶。
2010年〈河流3:藝起趣碧潭─台北縣公共藝術計畫〉共展出十二項作品,其中莊普的〈彩泳之柱〉(圖四),靈感來自孩提時代戲水的歡樂時光,表現形式以現代主義雕塑的先驅Constantin Brancusi在羅馬尼亞所做的地景藝術〈無盡之柱〉(圖五)為雛形,但不強調原作以十五個完整單位,而上下各為一半單位所展現的無限感,他選用色彩豐富、圖案多樣的游泳圈,賦予作品普普藝術的鮮活亮麗[7];它的確艷麗逼人,但隱含的意念似乎沒有驚艷之處;遊文富的〈染洗〉(圖六、圖七)則擴大個人經驗,結合地景藝術手法與碧潭早期的植物染產業,將藍綠深淺不一的染色竹條,以波浪狀呈現布料在溪水中染洗的意象,為碧潭綠堤做出和諧有層次的裝飾[8],別有一番「禪」味。上述是六個有關歷史文化演進之其中兩個,可看出創作理念都來自於作者兒時的記憶,沒有跳脫自身生活經驗而涵蓋當地橫向或縱向的發展軸。

四、解決之道?  節慶公共藝術!
        有文化大融爐之稱的美國,組成人口由世界各地移入,從1774建國以來,原本衝突的民族間經過許多戰爭與革命,終於達成今日文化並蓄而多元存在的局勢,由此看來,台美命運似乎有所連結相似,因此若能借鏡他們的公共藝術推行,除了可以改善本國空洞的文化認同,所導致藝術的停滯不前問題,也期許能夠消弭不同族群間無形的隔閡。
千禧年前夕,芝加哥以節慶的形式舉辦了〈乳牛大遊行〉,最重大的突破在其不同於以往以公家機關主導的情勢,大量開放民眾參與,讓企業與私人得以贊助,並使孩童參與創作,這些私人力量的加入,使得全民更積極投入藝術,也促進了都市觀光、慈善公益等經濟效力,是近代崛起而廣受歡迎的新公共藝術形態─節慶公共藝術[9]
        活動中,在芝加哥各個場所設置主題各不同、共三百二十頭的乳牛,當然有許多關乎人民生活的作品,如大眾票選人氣高漲的〈牛奶與餅乾乳牛〉(圖八)[10],用簡單而明瞭的圖像抓住大眾的心;另外也不乏具歷史氛圍的〈歐列利太太乳牛〉(圖九)[11]令人緬懷,謠傳1871108日晚上,是歐列利太太的乳牛踢翻了油燈,才引發芝加哥大火;其他作品則代表了各民族獨特的文化,如戴著皇家衛隊禮帽的〈倫敦乳牛〉(圖十)[12],或是瑞士領事館所做的〈連接兩個美好文化的乳牛〉(圖十一)[13],繪上瑞士美麗的風景,放在熱鬧的密西根大道上,象徵各國因著美而凝聚。

        比較〈藝起趣碧潭〉和〈乳牛大遊行〉,兩者起初都由地方單位領導,但從成果看來前者作品較侷限於本地近代文化,後者則能跨越各歷史人文背景迸發出感動更多人的藝術,探討箇中原因,就是台灣缺乏了國家歷史文化的認同,「福爾摩沙」有來自各路的優秀人馬,本應是人文薈萃之地,多元的藝術發展應是勢如破竹、精彩可期的,然而從現實中發現,破碎的過去,一如始終無法癒合的傷口,使台灣的公共藝術可謂窒礙難行,要突破這個困境,不該憑藉流血衝突,而是希望未來可以多開放民間團體的參與,不要讓沒完沒了的政治鬥爭主導藝術美學,如美國的37藝廊除了負責執行〈乳牛大遊行〉,平時它也提供各種免費課程與觀賞藝術表演的機會[14],像這樣在各個生活層面都能以藝術為首,將文化的分歧擺在後頭,台灣的公共藝術發展才能持續往前邁進,不受紛亂的政治影響而永續發展。
五、參考資料
中文書籍:
黃健敏著,《節慶公共藝術嘉年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合著,《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9
顏名宏著,《場域遊走:互動公共藝術= Interactive Public Art》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胡寶林著,《公共藝術空間新美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
倪再沁著,《公共藝術衝擊》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8
卿敏良總編,《藝起趣碧潭  2010台北縣公共藝術計畫》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10
外文網路資料:
Baltrusis, S. (2011). Alchemist: Public art sculpture unveiled at MIT. Retrieved on January 10, 2012, from, http://www.helloboston.com/attractions/alchemist_public_art_sculpture_unveiled_at_mit/203801/
Plensa’s Alchemist installed on campus (2010). MIT News Office. Retrieved on January 10, 2011, from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0/plensa-installed.html



[1] 黃健敏著,《節慶公共藝術嘉年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頁4
[2] 陳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孫旻暐,張滿玲合著,《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9),頁12
[3] 2,頁329
[4] 顏名宏著,《場域遊走:互動公共藝術= Interactive Public Art》(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頁13
[5] 胡寶林著,《公共藝術空間新美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6),頁71
[6] 倪再沁著,《公共藝術衝擊》(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8),頁9
[7] 卿敏良總編,《藝起趣碧潭  2010台北縣公共藝術計畫》(台北謝政府文化局,2010),頁32
[8] 同上,頁80
[9] 1.,頁20
[10] 1.,頁38
[11] 1.,頁3541
[12] 1.,頁46
[13] 1.,頁37
[14] 1.,頁596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