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1日 星期六

大腦視覺效果與透視(康詠寧_呼治系)


前言
    之所以會選這個主題,是因為上課時看了許多不同風格派別的畫作,有時候有關於人物的大小、遠近、甚至上色都會有一定的寓意,這同時讓我想到漫畫裡的街景,關於主角及路人還有建築物的配置,其實也是有一定的規則存在的,於是我盡量找了一些比較有關的書,不過期刊就沒有了,五本都是書應該沒關係吧。在期中報告的心得中也說過了,畢竟一般非藝術科系的人,實在日常裡比較多接觸的也只有漫畫這類的通俗藝術了,因此做這份報告的目的:是想結合身為醫療相關科系的我與藝術之間的關連。

透視的定義
    先來講一下透視究竟是什麼,若是以一句話總結:「就是在2D上表示3D的方法。」透視的觀念在西洋史上從很早之前就開始有了,大約在文藝復興後期,義大利的藝術家就非常重視透視這一塊了,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非常的講究。簡單來說,如果一幅圖想要有遠近感,基本上就是靠透視這一部分。畫家們時常使用的透視法不外乎就是:放大近物、縮小遠物、近物清晰、遠物模糊、物體重疊、物體變形跟地面高度差之類的方法,以下將舉例說明:

圖片來源──JohnHathway
    上圖很明顯的具有透視的效果,像是主要人物的放大清晰,後方縮小又模糊,掃帚前端放大、後端縮小的變形,還有就是主人物的上色偏向溫暖明亮,後方背景則多混合寒色系,這些都是透視圖很基本的構成。
    另外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透視圖中時常見到的「消失點」,即是任何背景只要出現景深,就一定會有個消失點。以上面那張圖為例,可以明顯看出是右下為焦點,因此由此延伸大約的消失點為左上。無論是漫畫或插圖裡通常都會有個固定的消失點,這是因為漫畫跟插圖裡主要需要中心來描述的通常都是背景,主角跟人物們的透視一般只是大約跟隨著消失點行動,為的是配合背景來強調出人物;但是在古典時期,畫家們為求突顯人物們的架構及寓意,時常會有不只一個中心,此時就考驗著畫家的功力如何,怎麼樣才能令畫面顯得和諧且自然,這點舉畫家揚‧范‧艾克的「阿諾菲尼夫婦的婚禮」為例:這幅畫其實使用了至少四個消失點,但是卻不讓人一眼就覺得不自然,畫家把這樣的矛盾處理的非常細致,要是不一直盯得著看,觀看者是不會發現其實這幅圖的架構其實是有點不穩定的。

    下面稍微講解一下消失點與建築物的構成。
    從消失點拉出放射線後畫出建築物,就能畫出遠處景物小、近處景物大的感覺。
除此之外,有關人物的透視基本上就是骨架問題了,像下圖這種消失點在中間的人物,近端的四肢很明顯的顯得粗短肥大,後方距離較遠的軀幹及四肢則顯得較纖細迷你,這就是為了讓觀看者認為人物是傾斜的且有景深的遠近感。

透視技法的來源
講到來源,我就要說明一下大腦視神經是如何運作的了。
    這是大腦視神經與眼球的組成示意圖,光線會從眼球的晶狀體進入,此時會發生第一次的影像反轉,外界影像會投射到視網膜上,經由那裡分布的桿狀受器跟錐狀受器接收訊號後,再由視神經傳到大腦的視覺皮質區做最後的影像處理,此時大腦會做第二次的影像反轉,所以我們才不會看到的是反的東西;在傳導途中眼球左右邊的影像會在視交差的地方交換,右眼看的左半部會跨過交差進入左腦,反之亦然,而左右兩邊眼球外側的影像會各自進入左右半球,因此根據這個路徑,我們能夠知道:要是在單眼視物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看見物品,但是因為兩眼間距所以看的東西會有些偏移,置於我們的眼睛其實具有ㄧ種雙投影的效果,幫助我們準確的測量出物近跟位置。
    下圖是我們身體的視覺路徑圖

    由上面的生理結構及功能得知,我們的眼睛其實一開始看的就是ㄧ種平面的映像,但是我們平日生活時卻可以對眼前的景象有種3D的立體空間感,古代人類就是因為我們有這種拿捏距離的能力,才能夠打獵以求溫飽,這其實就是ㄧ種身體自動產生的透視技能,西方畫家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來不斷追求的就是讓畫布上的圖樣也能跟身體產生的透視一樣逼真完美,令我們的眼睛相信那是3D且真實的。

透視與視覺的發展
    在上課時曾經講過的超現實派畫作,有一幅是基里科的「街的憂鬱和神秘」,其實就是藉由刻意的使用不同消失點的透視,使得觀看者感覺有種異常的違和感、形似科幻空間的來達成超現實主義的目的,這也是許多超現實畫家常使用的手法。

    事實上,在十九世紀時期的畫家與藝術學者們,因為追求不再只是單純眼前看到的定格畫面,所以像是蒙太奇手法、立體派的繪圖技巧等等,都顯示了在多種面像同時呈現時的透視,不同空間混合的奇妙與真實,在透視的發展路途上增添了許多元素,也令透視包含的範圍變得更廣了。

透視與現代的結合
    由於近年來無論是電影還是動畫,對於製作3D特效的技巧與工具都在不斷提升,也因此能夠達成一些往日無法以特效表達的劇情與背景,例如:阿凡達裡許多令人讚嘆的世界設定,背景的製作要是沒有用透視特效也不會有那麼好的效果;另外在全面啟動裡,樓梯混亂失措的樣子,也是要靠3D透視來形成,也可以說要是沒有現代科技的透視輔助,就沒有如此令人驚豔的電影產生。
    其他像是攝影,因為相機畫素的提升,可以變化的相片成果也更令人驚奇了,其中最讓人沉醉讚嘆的,就屬微距攝影了,在聚焦於微小的事物上時,其與背景之透視能呈現的反差令人恍然如置身於奇幻仙境裡。

圖片來源──Nadav Bagim

心得
    學期末果然還是一樣的爆炸,這次還是一樣考慮了很久才決定了題目,雖然書早早就借了,一開始是想延續上一次期中報告的主題,寫漫畫與視覺效果的關聯,但是翻閱的時候發現這個主題實在是太廣了些,於是再三猶豫之下,還是決定把題目縮小範圍到透視這區塊。不過這部份老實說我也挺有興趣的,當初其實有點動心想考建築設計,但是基於種種現實因素還是打消了念頭,做這份報告時其實我自己也學到很多,這也算是一舉兩得了吧。這學期修了跨領域藝術的課,簡言之,雖然上課挺有趣的,也學到了很多,但是這兩份作業實在是令人無福消受阿,無論是專業相關還是字數問題,都遠遠超出了一份通識作業的標準了吧,當然是有學到很多翻書找資料的技巧,寫自己有興趣的主題也很棒,但是連續三天通霄到早上才睡令人有點崩潰,就讓我抱怨一下吧。
    老師的課是真的很有趣,是我少數很想聽的課,就算想念書也會被吸過去的那種,只要作業出得少字一點就很完美了,要生出那麼多個字也不容易阿,我不想說太多辭不達意的東西,所以只好一直思考哪裡可以多硬塞幾個字了,不過每個字都是我自己想、自己打的,現在想起來真是耗費腦力阿。總之,祝老師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參考資料
視覺藝術認知  原著Robert L. Solso  校閱 曾啟雄  編譯 梁耘瑭 20042
視覺設計概論  原著 高橋正人      編譯 許和捷/康敏嵐  19924
藝術與視覺心理學   原著 安海姆   翻譯 李長俊  19829
小舞的漫畫筆記2   漫畫 游若琪   製作 鄭國興  20052
人體生理學:身體作用之機轉   原著 Eric P. Widmaier, Hershel Raff, Kevin T. Strang  導讀  李文昭  201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