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明和電機-KUSO的搞怪藝術(林佳翰)

    第一次耳聞「明和電機」這個名字,大約是在一年前,一堂互動設計與媒體設計的課。在課堂上,老師提到明和電機的許多具有互動性的搞怪藝術作品,因為當時的課程有上到關於類比訊號的互動,所以就提到了明和電機的「Tsukuba Music」,一種類比機器的演奏方式。那時看了些許明和電機的演奏影片,真的非常令我難忘與驚奇,因為我真的沒有想到,原來音樂可以這樣玩,看似普遍的機器,經過明和電機的巧手與創意,利用一些木板、鐵片接上電路,就可以讓物體發聲,真是不可思議!當下我真的很佩服他們的創意與大膽的創新,而他們另類KUSO搞怪的演出也讓我印象深刻。



相信第一次聽到明和電機這個名稱的人,直覺上就會聯想到似乎又是一個生產工業化下的產物,這樣的名稱不免讓人誤以為真的是一家電機公司,但出乎意料之外,這是一個表演藝術團體的名稱。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為什麼表演藝術團體會跟電機這個工業化的稱呼扯上關係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上網查了一些有關明和電機的相關資料,才知道原來他們之前真的是在做電機產業,只是後來因為不景氣而面臨倒閉,後來經過土佐社長的巧手讓公司轉型,把電機相關機械改造,並發明成各種趣味的玩具商品、另類發聲樂器等。這位充滿創意點子的社長,把危機化為轉機,不但使公司另創一片天,也使原本外表冰冷的機械,變的更人性化、更平易近人,讓我們打破傳統藝術的觀點,以另一種角度欣賞藝術。

明和電機的藝術表演方式,是以自行研發製造的機器當作樂器,來進行音樂的表演形式,這些機器五花八門得讓人眼花撩亂,看到他們拿出這些機器時,一定會有「這是什麼?這真的可以演奏音樂嗎?」這類的疑惑從心底探出。作品中有長得像弓箭的敲擊琴-雙鋸弓、手部控制節奏穿在腳上的敲擊鞋-踢躂、看似像飛行器其實是個以木魚為出發點的敲擊器-響指木魚等,太多看似荒繆和不可思議的機器,出現在他們的音樂表演藝術中。

此外,明和電機獨一無二的藍色團服,原本是普遍存在於各個工廠的工作制服,之後卻變成了最能代表他們的工作服。透過一致的工作服裝,讓觀眾感覺他們確實是一家有制度、有產品、有服務的「電機」公司。產品是他們所發明的搞怪機器,而透過整齊的藍色制服和無厘頭的風格,賦予觀眾新形態的音樂表演服務,打破了以往工匠們只要求機械之功能性的限制,他們結合了數位動態藝術,有些作品甚至還有樂器的功能,可以彈奏、與觀眾互動。除了表演之外,也有自製產品的販售,像是可愛的音樂玩具、出版書籍圖解玩具的設計原理和機制、表演時所穿的藍色工廠制服、表演的CD專輯等。這個獨特的「電機工廠」,儼然成為一個另類的工廠模式,有別於傳統的藝術表演團體,發揮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創造出許多令人瞠目結舌的作品與表演形式(參考自《明和電機.搞怪=機器》山口勝弘+篠田守男+小松崎拓男+畠中實 著,2004/蔡欣穎 譯,2007)。

說穿了明和電機的最大特色就是搞怪。他們獨樹一格的表演方式,實在是既特別又另類。因為他們所製造奇形怪狀的機械,是可以操作演奏音樂的,每次在YouTube上觀看他們演出的影片,看到社長大人認真的演奏那些看似滑稽的樂器,結合無厘頭的搞笑方式,真的很吸引充滿好奇心的我。而明和電機在自己的作品介紹當中,最常提到的詞就是「沒有意義的機器」或是「愚蠢可笑的機器」,只要瀏覽過他們所製造過的東西,就會發現似乎「無意義的設計」占了大半,但是這類的產品卻有讓人發笑、使人愉快的作用。此外,除了表演機器外,他們所推出的玩具商品系列,也延續著這種無用但使人發笑的KUSO創意。

說到底像明和電機這樣的KUSO表演、所創作出的無厘頭產品,算是藝術的一種嗎?依據陳麗秋對於「數位藝術一詞的解釋:「所謂『數位藝術』的創作,是指經過數位化的過程方法、手段產生的藝術創作,稱為數位藝術。而將傳統形式的藝術創作以數位化的手段或工具作各種方法的呈現稱為藝術數位化,因此凡創作時以數位化手段製作或製作時以傳統形式創作之後再加以數位化加工所產生的藝術作品皆可稱為數位藝術」(引自陳麗秋,2001)。並且,依據Robert Atkins在《Art Speak》書中對於「科技藝術」的定義為:「科技藝術並不是一項運動;它是運用複雜的科技,包括:電腦、雷射、全息圖(Holograms,即全像攝影)、影印、傳真機、衛星傳送等來創作的當代藝術。……它可以探索與科技有關的題材,或只是運用一種特定科技來協助意念的傳達,就如同畫家可能為了想要的畫面效果選用壓克力顏料而不是油畫顏料來作畫」(引自《藝術開講》Robert Atkins 著,1996)。

我認為明和電機所表現的就是科技、數位、藝術的結合。從藝術史料中可以發現,科技與藝術的接觸從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就可以看見端倪,當時像是達文西等人的繪畫,就是結合了解剖、醫學、色彩學等科學的作品;十九世紀攝影術的發明,引起了藝術家對於時間、空間、速度等元素的關注;二十世紀初期,未來主義、包浩斯等紛紛在速度、時間、空間、機械方面進行創作實驗;二十世紀中葉後,科技的發展不但帶來更便利的生活,同時也為藝術家帶來新的創作素材;現今藝術創作因為科技與新媒體的加入,展開出不同於以往的表現型態,讓藝術逐漸脫離傳統的界定範圍(參考自《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科技與數位藝術》吳垠慧 著,2003)。由此可知,藝術與科技其實是相輔相成,非截然二分。因此,科學技術的發現與發明,是科學家賴以探知世界的憑藉,也是藝術家可以用來表現創作的重要素材。科技與藝術的連結,創造出觀看世界的不同方式,也破除了一般認知中,科學的理性與藝術的感性互不相干的迷思。明和電機可以被視為科技藝術,也是數位藝術的一種,因為他們以電腦科技藝術為出發點,轉變成動態藝術與表演的結合,他們賦予傳統用於製造的機械一些藝術元素,使現代科技與藝術領域互相滲透,開拓出另一扇審美視窗。

而言之,像明和電機這類的團體,我認為不一定要一味的去定義他們所具有的藝術元素。他們的團名完全無法令人聯想到藝術家、他們所謂的作品當然也不像大家所熟悉的藝術品、他們的團服有別於大部分藝術家會排斥與一般人雷同的服裝或造型,取而代之的是普遍可見的工廠員工制服。他們的作品所存在的幽默與搞笑因素,使他們相較於其他藝術家,更容易使人親近,他們的表演有趣、具親和力、平易近人。有了這些元素,明和電機所要表達的作品到底是不是所謂的「藝術」其實都不重要了,因為這類產品就是好玩、有趣,無用但是卻給予我們很大的快樂,所以娛樂也算是一個實質用處,這些其實就足夠了。

在最近這一兩個月中,我得知今年文建會辦的「2011年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會邀請自己所熟悉的明和電機來台灣演出《一百伏特的紐》,當時聽到這個消息時真的很興奮,很高興可以在台灣再次聽到他們的名字,也很希望可以去現場觀看,親自體驗現場氣氛、親眼目睹這些稀奇古怪的「機械」,可惜因為票價不是很便宜,所以還不會賺錢的我只能在YouTube上觀看影片來過過乾癮,自行想像現場看到這些樂器演奏的震撼感,實在是有點可惜,缺少親眼目睹的那種臨場感。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可以看到他們幽默精湛的演出。

參考書籍與網站


【書籍】

明和電機 搞怪=機器
山口勝弘+篠田守男+小松崎拓男+畠中實/著,蔡欣穎/ 2007/11/01   ISBN9789868333369)
【書籍】
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媒材篇:科技與數位藝術
(吳垠慧/著  2003/12/30   ISBN9570154330)



【書籍】

數位藝術概論:電腦時代之美學、創作及藝術
(葉謹睿/  2005/12/10   ISBN9867487672)
【書籍】
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
(葉謹睿/  2008/05/19   ISBN9789867034861)

DM 】滲透.2011數位表演藝術節
【網站】文建會2011年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http://www.2011penetration.net/index.htm
【網站】維基百科 - 明和電機
【網站】明和電機 官方網站
【網站】明和電機NOVMICHI SKTCHBLO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