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隨性探索美麗東歐五國(良華_大同社大)

隨性探索美麗東歐五國

降落波蘭華沙的那一刻,一切顯得真實了起來.呼,順利抵達這想望已久,十年前就預計前來的圓夢之所了! 此次前來可真著實費了番功夫死了好些細胞白了二根秀髮才取得完全的”自由行 ”哦. 說來真是小心酸,台灣妹出國辦申根簽證若沒邀請人就得全程住宿都打點好才行. 如果連想到哪就到哪愛停多久就停多久的自由都沒那還叫什麼背包客啊? 上次南美行記憶猶新 : 其他背包客隨時心血來潮就飛往巴西看嘉年華去, 而我只能闖蕩祕魯(免簽)智利(短時間內可辦下來的簽證)… 所以, 台灣 - 加油!

華沙因歷經烽火催殘, 市區不復古老建築蹤影, 空氣間似乎也瀰漫著一股晦暗的氛圍(心理果然會影響外在感官, 就因是共產國家我就這樣神經過敏)重點是就連年輕人也不會說英文, 溝通不良難免影響欣賞的角度啦! 但 Kraskow 塩礦區地底塩雕及塩造教堂真是令我驚呼連連到忍不住伸出舌頭舔舔雕像舔舔牆, 確認放眼望去頂在頭上踩在腳底的都 - 是 - 塩!! 短短兩天草草走過波蘭, 半天速遊斯洛伐克首都後回到中央車站躲雨等火車 - - 都只為捷奧匈多留點時間啦. 竟遇到此行唯一一次火車誤點八十分鐘, 但也因此結識當地朋友使卡羅瓦維利之行更順利, 真應驗凡事情的發生必有其原因及理由且必有助於我!

真是太難說到底喜歡捷克多些還是奧地利好些或匈牙利更美的建築. 各有不同的特色和美好之處, 如何能三言兩語說出我最喜歡

… ?

卡羅瓦維利看上去就是個穿戴鮮麗服飾的女郎,擠滿了前來朝拜她神奇魔力尋求身心解放的人潮, 我這個隨俗者驚喜的發現這兒的溫泉水真是太好喝了, 立刻聯結之前南美之旅氣泡礦泉水的美好回憶; 布拉格是如此的小巧到哪都可走到但又大到找個木偶劇場花上半個小時,我喜歡舊城區小家碧玉多過城堡區的嫻熟典雅,波希米亞人真是勝過黑光劇不知凡幾,勁暴的是在這古意盎然的街道竟有數百個好萊塢電影裡才有的各式嘶吼鬼怪集結: Cesky Krumlov古老純樸到六點後就找不到賣東西甚至是食物的店了, 白晝日光下遠離觀光人潮處隱約可聽見空氣裡靜靜時間長河流過又停滯的分子在荒蕪棄置旅店尖叫不忍離去的迴音.

若捷克是鄉坤之女奧地利就真是貴族千金了. 維也納之大不是隨便走走就就好,富麗些深奧些大氣些也好溝通些, 在這不再恍若親臨聽奧賽場只能比手劃腳或看圖說故事了, 大部份的人都懂我吔, 真是感動到瀕臨飆淚啦! 此處看表演不只是有錢人二百歐元一張票,也可以只花二歐元買站票欣賞同一齣表演而且視野超好. 施洛伐世奇總店的各式水晶藝術作品和飾品令我看得目不轉睛,這兒的飾品不比其他國家分店的多或新穎, 但藝術作品就真是無人出其右了. 漫步維也納森林中不自禁幻想自己就是珍奧斯汀筆下喜好散步的知性女主角悠悠穿梭林木間, 頓時詩意了起來; 光是因斯布魯克, 薩爾斯堡的地名就讓我人未至但魂牽瀠更何況是真正的到訪了. 在薩爾斯堡有趣的整人噴水花園之旅得到溼漉漉的衣褲以茲紀念後,最經典的落幕就是大珠小珠般落下的冰雹啦.

匈牙利是前後印象差距最多的地方, 也是當地人幸福指數較高的地方吧. 若沒人預約或退房的平常日旅店管理員就自動休假或翹半天班哦! 我拖著行李走過大街小巷時暗想這是啥鳥地方啊, 粉荒涼灰暗的感覺. 還好除了天氣一天比一天陰鬱寒冷外, 更形古老美麗的建築, 悠悠河旅, 眾多溫泉浴池, 都在在扭轉先前拔腿離去的強烈渴望. 小小的幸福感覺來自第一晚包下整間旅店的錯覺, 好像在法國鄉間租了棟大屋, 沒有旁人, 只有我和瑩碧烹煮晚餐享用只屬於我們的別墅而不像時時住滿八人一室的維也納. 濃甜香淳的熱巧克力打敗其它在我味蕾間跳躍的各式美味, 成為此行最濃烈的甜蜜記憶!

雖是預約迷你小巴送我去機場而非計程車, 但一路到底吔, 車上除了我沒再繞去接別人, 就像曾經在邁阿密叫車時一樣; 而英國到香港十幾小時的航程又被升等到商務艙, 好幸福啊!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松山社大.林淑玲)

浪漫主義Romanticism(一)特質
浪漫主義對於歷史有興趣,對社會現象也密切關注。因為不滿現實的存在,常退隱到古代中世紀傳說中去尋找靈感;但是又對現時社會的變革充滿了熱情,特別關心社會偶發的事件,如戰爭、屠殺、海難等。藝術家所表現出的主觀性。個人、情緒、奇幻和想像的地位,重視原始的自然甚於文明。由於不滿現實處的環境空間,所以對異國情調的嚮往表現得特別突出,尤其以神秘阿拉伯世界。在繪畫上,比古典主義重視色彩的強烈表現,用豐富畫面,增強激情的效果。構圖上,常以對角線或不安定的布局代替古典主義安定的金字塔式構圖。為了講究畫面的整體效果,而不拘泥於細部的真實模寫,作風比以前更自由,筆法更加流暢。
(二)畫家部分
吉里科(Theodore Gericault, 1791~1824 ),法國浪漫主義第一位重要畫家,早年曾到義大利去研究古代雕刻及米開藍基羅的作品。熱愛騎馬,常以馬為題材作畫。代表作《皇家騎兵隊長》(1812)、《美杜沙之筏》(1818~19,巴黎羅浮宮),以戲劇性的表現手法描寫海難事件,震憾了社會,引起一致譴責政府無能的反應。德拉克洛瓦(Eugène,Delacroix,1798~1863),早期受吉里科影響頗大,曾到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西班牙旅行,異鄉情調刺激他,加上有點受英國畫風的影響,使他畫面用色強烈起來,作品中已有互補色並置的畫法,影響到後來的印象派畫家。每一幅作品無不充滿強烈的色彩,及燃燒的熱情,高呼繪畫的自由解放,令人肅然起敬。代表作有《但丁小舟》(1822,巴黎羅浮宮)、《薩旦納帕路斯之死》(1827,巴黎羅浮宮)、《領導群眾的自由女神》(1830,巴黎羅浮宮)、《阿爾及利亞女人》( 1834,巴黎羅浮宮)。哥雅(Francisco de Goya, 1746~1828),西班牙大畫家,宮廷畫師,畫了許多貴族畫像。他常把那些衣著華麗﹑珠光寶氣的人物,畫得浮華﹑膚淺而貪婪。除人像外,喜畫一些生死關頭的場面,如行刑等。由於色彩及光線的明暗效果處理得當,往往頗能扣人心弦,愈到晚年,由於目睹戰爭殘酷,變得愈加尖刻、嘲弄、冷酷、陰森,有夢魘般的恐怖。他認為在自然界裡沒有線條,只有在空間上顯出明暗、前後的色面,這種觀念影響到後來的印象派。代表作《查理四世及其家族》(1801,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宮)、《裸體的瑪哈》(1802~05,馬德里普拉多宮)、《穿衣的瑪哈》(1802~05,馬德里普拉多宮)、《1808 年5 月3日》(1814,馬德里普拉多宮),描寫法軍屠殺西班牙鬥士的場面。康斯太博(John Constable,1776~1837),英國第一位大師級畫家,大半作品是風景畫。喜畫光與空氣,所以研究雲和光,實地寫生,筆觸豪放。不喜歡黑暗的風景畫,因此他發明一種可以提高明度與彩度的畫法,即所謂「分割法」( divisionism),也就是在一個底色調上,使用畫刀﹑短而重的筆觸,將二個對比色並置起來,這種技法對印象派有影響。代表作《白馬》(1819,紐約富力克收藏)、《乾草車》(1821,倫敦國家畫廊)、《奔馬》(1825,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英國大畫家,曾用水彩研究自然,他大多選擇山岳﹑海洋或歷史古蹟為題材,因為這些能配合浪漫時期對風景的觀念,和對崇高的定義。也喜研究光和空氣,人稱他為「用彩色的蒸汽畫出空氣風景」的畫家。所描繪的是自然壯麗的景色,落日餘暉、海上風暴等,畫面上往往有一層金黃色的迷霧,將景色半掩起來,使它們看似乎是浮現於無限的空間裡。他關心的是變幻不定的大氣氣圍及光影的效果,與康斯太博的風景畫相比,顯然較偏向幻想。代表作《暴風雪:漢尼巴越過阿爾卑斯山》(1812)、《奴隸船》(1840,波士頓美術館)、《遇難後的黎明》(約1840,倫敦泰德畫廊)、《雨、蒸汽、速度》(1844,倫敦國家畫廊)。腓特烈(Caspar David Friderich, 1774~1840 ),德國最重要浪漫主義藝術家,喜歡表現安靜﹑孤寂﹑風﹑冰雪的風景畫家,有精密﹑客觀的技術,用色細緻,畫中人物往往背對觀眾。代表作《站在霧海上的流浪漢》(1818)、《枯樹與鴨群》(1822,巴黎羅浮宮)。賓漢(George Caleb Bingham, 1811~79 ),美國畫家,技巧源自英國,使浪漫時期的冒險精神發展到表現美國西部的拓荒情形。代表作品《皮貨販子沿密蘇里河而下》(1845,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三)心得
非常感謝前期與這期同學們,大家友愛、和善和熱情,使得一天工作累積下來的疲憊,在週二晚上得以舒解,尤其是從IVY那邊得到不只是水餃好吃!從深度到廣度獲益良多,她常跑圖書館查看資料、收集資料等,另一組同學智媛介紹『大使』畫作,新同學能夠抓住畫裡的Key Point,詳細敘述解說,另人非常驚艷!嗯!要認真練好英文及會做好Power Point。(因是職場中輟生,離開原工作去不務正業十年,回來時不僅須重新學習,且凡事均要用到電腦,從前未曾使用電腦做事,到目前一切都要用到電腦,以一指神功慢慢地學習Word、Excel-----)。
因自己是個死板板的人,來上藝術史是要求自己的腦袋瓜變靈活,希望下半輩子頭腦、個性能夠較通達委婉!從現代藝術畫裡常表現出→呈現的畫面、標題、觀看人想法不同,例如:【這不是煙斗】-------等,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也常是這樣嗎?大家看到的是表面,與真實世界裡並不一定相同,例如這期有位同學,每堂課都參與可是沒簽到,因此表象看起來是缺習,沒拿研習證書及全勤,但事實並非表面上-----簽到簿蓋缺習,曾請教過她位什麼?她灑脫地說:『不想簽名!』這也許像老師所說的-----反動!所以當時那些研究者或評論者,不盡然能詮釋畫者的意念呢?!『也許畫者在做畫時心態有可能像—瑛珸一樣,無目的畫畫為了應付繳作業 (卻被老師贊譽有加),更或是一時興起------等。有何不可?像我們有時也會無目的地去亂買東西吃(零食),不只因壓力而亂吃東西,有可能以看熱鬧心態參一腳,看大家在搶購就跟著搶,結果買回家後冰在衣櫃角落→大拍賣衣服,亦或是無意識看到賣東西店就進去採購。』
有這種謬論也許令人傻眼!啼笑皆非吧!而此叛逆思考想必早已隱藏在心裡,然受到Ivy小姐影響引爆出來,哈!哈!推懈責任給別人,所以班上同學們常有自己獨到特殊的想法!是無可厚非,中國人太放不開,把自己裹得緊緊的,害怕別人窺探到隱私,但卻喜歡扒別人的八卦,好像扯遠了!不!不是!像現代畫家般要反動過去畫派,但畫裡人物、背景、構圖常常有前期某位畫家、畫派的影子。尤其對特定對象批評最多的,在自己畫作中留下最多那人的雷同的手法!
週二課程使我在思緒上思考、結構有更進一層想法,有幸能夠在楊老師教導及薰陶下,受益匪淺!不僅在看作品上有較深入廣度的看法,同時對待人接物看法,更有另類想法,真的非常謝謝楊老師、謝謝各位同學,更感謝楊老師出作業給同學做,讓學生們名畫有更深刻的印象及成就感!!看起來每位同學快變成專家了,除了我以外!!以上是我一些淺見。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期末報告 from 吳智媛The Ambassadors : Hans Holbein

HH0430 期末報告 from 吳智媛 “旅遊愛上藝術史” 2009/07/02
The Ambassadors : Hans Holbein
Hans Holbein 和他的時代

1497-1543年(47 歲),德國人。屬於文藝復興後期。是屬於繪畫家族,父親是宮廷畫家。Hans Holbein自小在父親畫室學習。16歲時前往瑞士巴塞爾工作,最初Hans Holbein在印刷廠作插畫工作,以插畫而受到矚目。
同一時期創作首幅重要肖像畫:巴塞爾市雅各布. 梅爾市長及夫人。顯示此時已有捕捉被畫人物特質得功力,奠定 Hans Holbein在肖像畫中的地位。

文藝復興精神(renaissance)
時代標誌: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根本
改變:
(1)從神學(性)到人學(性)
(2)主張以人為中心,以人為萬物
的尺度和最高價值
(3)反對宗教神秘主義
(4)讚美塵世生活和歡樂,歌頌人的偉大和理性的創造精神
(5)此時自然科學有很多發明,表現出生動活潑的現實主義精神。把自然科學結合的十分緊密。

文藝復興後期特色: 文藝復興起源於義大利佛羅倫斯。是活潑、自由、新生力量。而後十五、十六世紀文藝復興在法國德意志發展,地理條件比南歐氣候嚴酷、土地貧瘠,生活簡樸重實際,深入觀察生活本身及大自然,特色為忠實坦率的描寫。重要的畫家有: 布魯格爾 、杜勒 、霍爾班。





骷髏
(The Skull)
In the past the portrait has been described as being of a 'Medical Professor', presumably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the skull. But in a 16th century work this is more likely to be intended as a 'memento mori' (reminder of the brevity of mortal life). death puts an end to all worldly

骷髏之舞
From The Dance of Death by Hans Holbein Woodcut / engraving








Hans Holbein 對骷髏的繪製也不陌生,1545年起陸陸續續木板刻製各式身分(包括貴族、地主、教師.等)。骷髏都會與之共舞。勸戒世人,雖貴為國王者,死亡也有到來的一日。不可沉迷世上財富、地位、權勢。

救贖十字架(Crucifix) : Christian symbol of salvation and life after death.
The skull represents death and the end of life in this world
this tiny, clear glimmer of hope contrasts with the distorted skull
和骷髏頭相對應的救贖十字架表示:在世日子雖有死亡,讓一切終止。然而十字架救贖卻是希望。
大大歪曲骷髏頭:不易被正視,受到世人輕忽。小小十字架:隱晦,卻閃著光芒。

變形畫法(Anamorphosis)
Anamorphosis: Ana - morphosis" comes from the Greek words meaning "formed again."


There are two main types:
-Perspective透視畫法 (oblique傾斜):
date to the early Renaissance (15th Century)









in which a distorted shape lies diagonally across the bottom of the frame. Viewing this from an acute angle transforms it into the plastic image of a skull

- Mirror(catoptric反射光學的 ): occurred
at the time of the baroque (17th century)








因此表示Where we stand determines what we see. A shift in perspective is what the bridge project is all about. Exploring Community Bridge, with all the ideas from thousands of people, is like climbing a mountain.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uman condition
結語
Hans Holbein的大使(The Ambassadors)意義深厚。在文藝復興背景下,當然也有16世紀黑死病陰影下。人本的本質受到質疑,死亡呼的來到,讓一切世上努力停止。但是原有救贖十字架仍然存在,仍然是死亡的出口,是陰影下的希望。Hans Holbein畫法埋藏著”Where we stand determines what we see”的趣味。也是諷刺。也許世俗的人們 —我們,在科技無所不能的今日,也被Hans Holbein說 : “YOU SEE, IT STILL THE TRUETH UNTIL TODAY.” http://www.flickr.com/photos/8763541@N03/show 全文完

神遊.....不平之鳴 by松山社大 楊美蓮

神遊…藝術家的謬思…前衛派攝影家Dora Maar後的不平之鳴~~

這學期初分派到最後一週需做出報告「畢卡索的guernica」大作,雖然到目前為止我都還沒報告,但是滿心感激有這機會哩!

當然...本人一定是臨時抱佛腳的在最後階段奮戰不休….
先在家裡書櫃牆企圖尋找他的些微蹤跡 不得;轉戰書店尋找任何芳蹤 但書海無垠 奈何卻難得一本鴆渴;另外現代人嘛務必上網抓爬一翻……

有道是藝術無國界、網路更無國界,藉此順風,神遊了古今中外諸多大作、報導、遊記、心得,甚至一堆劈頭劈尾無厘頭的謾罵;唉呀呀… 不過是作古之人了嘛!這些部落客也未免火氣大了點 ….

最大心得→哀唉哎…本人英文還真是爛呀
最大收穫→神識了一位傑出女攝影師…畢卡索的第五位情人Dora Maar…
了不起的女人!讓我跨越時空愛上她耶~

為何會轉移目標呢 乃是因為畢卡索創作這幅大作之時 除了適逢西班牙內戰也因為期間為畢氏與Dora 交往之時!

Dora初現即令畢氏為之傾倒 ,除了當了他的情人, 同時Dora也在畢氏創作Guernica同時,拍了四十多張不同階段畫作進度照 ,記錄了畫家的創作轉折!

不談畢氏 咱們回到正題......

首先 本人為她超現實攝影作品的大膽創新所傾倒,我雖然熱愛攝影也拍照無數 ,可是相較之下..還真是沒創意、沒想像力、沒膽識哩!雖然我也曾遊歷各國甚至深潛入海(這點她輸我 呵呵!)

而她..那麼才氣縱橫、遊藝四方,具有令人稱羨呼奇的詭創藝能,而個性又熱情兼時尚,甚至深負同情心!
不單單攝影藝術,其本人還是當時超前衛之時代摩登女性,在那時代這點可真不容易!真搞不懂她何以讓畢卡索把她折磨的不成人"型"。

為了他 她的藝術創意枯竭,攝影天份也被糟蹋!
還好她也省悟了,雖然是在交往幾年之後,再加上與畢卡索之間有了第三者出現,也就是第六位畢式情人=>姬歐……一位有著無敵青春肉體的美麗女性的介入!(姬歐可比Dora小二十歲、比畢氏小四十多歲喲!)
好啦!到底我終於替Dora高興,高興什麼呢…她終於又有機會活出自我啦!

概略地瀏覽了前輩攝影師的風華絕代,即便是必須先經過對畢卡索的探索………我的整個心情就是>>>過癮極囉 !!!
(還沒謝過楊老師的xx要求哩 ^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松山社大 楊美蓮20090702

一趟偶然岔入的-----美與感動的心靈旅程(松山社大.曼萍)

一趟偶然岔入的-----美與感動的心靈旅程
我喜歡旅行,當「從旅行愛上藝術史」這堂課映入眼簾,又看見「凡喜歡旅行、美的事物,具有一顆好奇心者」都可以參與,真是喜出望外。好整以暇地,我兀自巴望著、勾勒著暮年充實之旅的當下,她卻說只要準備一樣----「勇氣」;不是劉其偉,也不是蔣勳,一個三十不到的「嬌俏小女生」楊衍昀,帶領我展開了藝術的、心靈的魔幻之旅。
從藝術的視角,重新品味俄羅斯
她說網路無國界,旅行的定義必須擴大解釋,本學期的主題是「飛越蘇聯.解構當代藝術---帶領同學虛擬情境乘著時光機器,深度遊歷俄羅斯與前蘇聯國家的文化遺產,想像該歷史遺跡中所發生的人事時地物,所流行的時尚品味,認識建築與名畫的風格;並舉二十世紀以來西方知名藝術家與作品為例,藉以認識西方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
然而依我的人生經歷,頓時浮現腦海的是---馬克斯共產主義、史達林專制極權、赫魯雪夫兩強冷戰、戈巴契夫催生蘇聯解體、普丁英國暗殺記者、車臣庫德種族屠殺,再連結「齊瓦哥醫生」、「屋上提琴手」、「古拉格群島」、「紐瑞耶夫」…,好一個長期緊繃對峙、劍拔弩張、淒涼蒼茫的神秘國域啊!但她提醒「歷史並非僅是海市蜃樓,與當代人類毫無關係,而是它的本質因時代性而改變,因觀者不同的解讀而重獲新生。」就帶著些許疑惑、些許警覺跟著她上路吧!攤開幅員遼闊的地圖,延著時間稜線,重新進入這個飛行距離比歐美近,但因意識形態迥異,而長期缺乏交流的冰天雪地、歷史悠久、戰亂頻仍、文化豐富、藝術多元的國度。

老師的藝術史碩士是在俄羅斯完成的,光是這一點就很神話,依著她的旅程安排,從莫斯科、聖彼得堡、俄羅斯外省、金環城市、到週邊共和國,銀幕上一再出現莊嚴雄偉的俄羅斯巴洛克式的洋蔥頭大教堂,和氣勢磅砣、金碧輝煌、雍然大氣的皇宮,以及肅穆深幽的修道院,讓人震攝於雄霸千年的拜佔廷文化與東正教信仰,在廣陌高寒之中,所孕育出獨特風格的建築藝術。歷代傑出藝術家的畫作、音樂、歌劇、芭蕾接續出台,再穿插美食與地域風俗。俄羅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自的民間藝術、服飾、樂器、舞蹈豐富多彩,也依稀透著蒙古韻味。當畫面呈現的是一座座舉世聞名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歌劇院時,讓人體悟到為什麼即便氣候極度惡劣、你侵我奪爭戰不休,俄羅斯的文學家、哲學家、藝術家還是世世代代舉足輕重,並且在國際政治史頁中總能呼風喚雨。
燈火欄柵,伊人乍現
雖然在俄羅斯的藝術長河中,西方藝術思維的基調如影隨形,但我畢竟只是個沒進入堂奧的老儍,倚窗張看,得幾分熱鬧也愜意;然而「十幅畫」的功課,讓我感受久違的挫折感,為了太多的「為什麼?」,我在書堆裡、電腦前、地圖上、年表中亂竄,怎只一個「亂」字了得!跟著虛擬游標,不知不覺已離家千百里,漸漸領悟到老師說的,唯有感性的直覺加上理性的文獻研究,才是藝術作品鑑賞的最佳模式。
好羨慕明珠、美蓮的自覺、能捨與堅持,除了勇敢書寫屬於她們自己的人生外,更照見我半生尋覓的「無法自拔」。

一探市外桃源--夏卡爾 (松山社大 康均)


一探市外桃源 --夏卡爾

此次拜藝術史校外教學所賜,終究可親身赴北美舘一探法國龐畢度中心所典藏的二十世紀重量級現代藝術作品,內容囊括畢卡索、馬諦斯、布拉克、波納爾、夏卡爾、杜布菲、克利、布紐爾等大師之作品,總計有八十餘件,其中更包括龐畢度中心難得出借的重要典藏作品。總算讓我大開眼界,在盛夏的午後有了一趟沁人心肺的藝術之旅。

又為了繳交期末報告,特別選出我對此次參展作品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幅畫作〈彩虹〉,並上網收集及查考了一下作者“夏卡爾”的生平、背景及畫風,甚至藝評報導;讓我對這位號稱超現實主義的畫家,有了多一些的瞭解。

一生漂泊流浪的夏卡爾,是出生在白俄羅斯的猶太人,歷經一次大戰,俄國革命,二次大戰(見證猶太人遭納粹迫害).....,豐富的色彩,傳達出濃烈的情感,讓人不知所以然的被吸引 。夏卡爾的作品〈彩虹〉,一如其本身的敘述詩風格,畫面的鋪陳細膩,描繪出夢境與回憶。 夏卡爾的畫有太多故事要表達,他用一種溫柔的方式,娓娓道出他一生中經歷過的苦難、歡樂、愛情、感動、與懷念。
 
〈彩虹〉這幅畫中搶眼的紅色,強烈的表現出作者對生命的熱誠及熱情;雖然畫中童趣的人物、動物及景色:像騎著小毛驢的男子,中央有隻大公雞(被認為是夏卡爾的化身),半空中還有在飛翔的裸女,月光下的小倆口,巴黎的艾菲爾鐵塔,聖母院的大鐘…………,是如此的夢幻虛無,像在夢境一般的不真實;而一道彩虹的白光,照亮夏卡爾異想世界中的各個地方與各個人物。難怪夏卡爾被藝評為超越想像與真實的畫家。


我之所以喜歡上夏卡爾的〈彩虹〉,是因為他與我欣賞的一位本地插畫家--幾米之風格頗類似;同屬於童趣的畫風,同取材於兒時記憶的人物景,同採鮮艷的色彩……….但不同的是夏卡爾的超現實表現,與幾米之利用其作品之特色,合情合理化的以詩歌,故事來表現 。相較之下,後者應更易為人接受吧!!


松山社大 康均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松山社大_淑玲:浪漫主義Romanticism

浪漫主義Romanticism (一)特質
浪漫主義對於歷史有興趣,對社會現象也密切關注。因為不滿現實的存在,常退隱到古代中世紀傳說中去尋找靈感;但是又對現時社會的變革充滿了熱情,特別關心社會偶發的事件,如戰爭、屠殺、海難等。 藝術家所表現出的主觀性。個人、情緒、奇幻和想像的地位,重視原始的自然甚於文明。 由於不滿現實處的環境空間,所以對異國情調的嚮往表現得特別突出,尤其以神秘阿拉伯世界。 在繪畫上,比古典主義重視色彩的強烈表現,用豐富畫面,增強激情的效果。構圖上,常以對角線或不安定的布局代替古典主義安定的金字塔式構圖。為了講究畫面的整體效果,而不拘泥於細部的真實模寫,作風比以前更自由,筆法更加流暢。
(二)畫家部分
吉里科(Theodore Gericault, 1791~1824 ),法國浪漫主義第一位重要畫家,早年曾到義大利去研究古代雕刻及米開藍基羅的作品。熱愛騎馬,常以馬為題材作畫。代表作《皇家騎兵隊長》(1812)、《美杜沙之筏》(1818~19,巴黎羅浮宮),以戲劇性的表現手法描寫海難事件,震憾了社會,引起一致譴責政府無能的反應。 德拉克洛瓦(Eugène,Delacroix,1798~1863),早期受吉里科影響頗大,曾到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西班牙旅行,異鄉情調刺激他,加上有點受英國畫風的影響,使他畫面用色強烈起來,作品中已有互補色並置的畫法,影響到後來的印象派畫家。每一幅作品無不充滿強烈的色彩,及燃燒的熱情,高呼繪畫的自由解放,令人肅然起敬。代表作有《但丁小舟》(1822,巴黎羅浮宮)、《薩旦納帕路斯之死》(1827,巴黎羅浮宮)、《領導群眾的自由女神》(1830,巴黎羅浮宮)、《阿爾及利亞女人》( 1834,巴黎羅浮宮)。 哥雅(Francisco de Goya, 1746~1828),西班牙大畫家,宮廷畫師,畫了許多貴族畫像。他常把那些衣著華麗﹑珠光寶氣的人物,畫得浮華﹑膚淺而貪婪。除人像外,喜畫一些生死關頭的場面,如行刑等。由於色彩及光線的明暗效果處理得當,往往頗能扣人心弦,愈到晚年,由於目睹戰爭殘酷,變得愈加尖刻、嘲弄、冷酷、陰森,有夢魘般的恐怖。他認為在自然界裡沒有線條,只有在空間上顯出明暗、前後的色面,這種觀念影響到後來的印象派。代表作《查理四世及其家族》(1801,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宮)、《裸體的瑪哈》(1802~05,馬德里普拉多宮)、《穿衣的瑪哈》(1802~05,馬德里普拉多宮)、《1808 年5 月3日》(1814,馬德里普拉多宮),描寫法軍屠殺西班牙鬥士的場面。 康斯太博(John Constable,1776~1837),英國第一位大師級畫家,大半作品是風景畫。喜畫光與空氣,所以研究雲和光,實地寫生,筆觸豪放。不喜歡黑暗的風景畫,因此他發明一種可以提高明度與彩度的畫法,即所謂「分割法」( divisionism),也就是在一個底色調上,使用畫刀﹑短而重的筆觸,將二個對比色並置起來,這種技法對印象派有影響。代表作《白馬》(1819,紐約富力克收藏)、《乾草車》(1821,倫敦國家畫廊)、《奔馬》(1825,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 泰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英國大畫家,曾用水彩研究自然,他大多選擇山岳﹑海洋或歷史古蹟為題材,因為這些能配合浪漫時期對風景的觀念,和對崇高的定義。也喜研究光和空氣,人稱他為「用彩色的蒸汽畫出空氣風景」的畫家。所描繪的是自然壯麗的景色,落日餘暉、海上風暴等,畫面上往往有一層金黃色的迷霧,將景色半掩起來,使它們看似乎是浮現於無限的空間裡。他關心的是變幻不定的大氣氣圍及光影的效果,與康斯太博的風景畫相比,顯然較偏向幻想。代表作《暴風雪:漢尼巴越過阿爾卑斯山》(1812)、《奴隸船》(1840,波士頓美術館)、《遇難後的黎明》(約1840,倫敦泰德畫廊)、《雨、蒸汽、速度》(1844,倫敦國家畫廊)。 腓特烈(Caspar David Friderich, 1774~1840 ),德國最重要浪漫主義藝術家,喜歡表現安靜﹑孤寂﹑風﹑冰雪的風景畫家,有精密﹑客觀的技術,用色細緻,畫中人物往往背對觀眾。代表作《站在霧海上的流浪漢》(1818)、《枯樹與鴨群》(1822,巴黎羅浮宮)。 賓漢(George Caleb Bingham, 1811~79 ),美國畫家,技巧源自英國,使浪漫時期的冒險精神發展到表現美國西部的拓荒情形。代表作品《皮貨販子沿密蘇里河而下》(1845,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三)心得
非常感謝前期與這期同學們,大家友愛、和善和熱情,使得一天工作累積下來的疲憊,在週二晚上得以舒解,尤其是從IVY那邊得到不只是水餃好吃!從深度到廣度獲益良多,她常跑圖書館查看資料、收集資料等,另一組同學介紹『大使』畫作,新同學能夠抓住畫裡的Key Point,詳細敘述解說,另人非常驚艷!嗯!要認真練好英文及會做好Power Point。(因是職場中輟生,離開原工作去不務正業十年,回來時不僅須重新學習,且凡事均要用到電腦,從前未曾使用電腦做事,到目前一切都要用到電腦,以一指神功慢慢地學習Word、Excel-----)。
因自己是個死板板的人,來上藝術史是要求自己的腦袋瓜變靈活,希望下半輩子頭腦、個性能夠較通達委婉!從現代藝術畫裡常表現出→呈現的畫面、標題、觀看人想法不同,例如:【這不是煙斗】-------等,然而現實生活中不也常是這樣嗎?大家看到的是表面,與真實世界裡並不一定相同,也許當時研究者或評論者,不盡然能詮釋畫者的意念呢?!『也許畫者在做畫心態有可能像—瑛珸,無目的的目的畫畫,更或是一時興起------等。有何不可?像我們有時也會無目的地去亂買東西吃(零食),不指因壓力而亂吃東西,無意識看到賣東西店就進去採購。』
當然這叛逆思考想必早已藏在心裡,受到Ivy小姐引爆,所以同學們有自己獨到特殊想法!有幸能夠在楊老師教導及薰陶下,受益匪淺!思緒變得廣!謝謝楊老師、謝謝各位同學,更感謝楊老師出作業給同學做,讓我們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及成就感!!

[使節] - (松山社大 - 恩羽)

霍爾班(1497-1543)生於德國的奧格斯堡霍爾班是德國南部奧格斯堡人,父親也是畫家,而且同名同姓,所以稱為小漢斯‧霍爾班。小霍爾班16歲的時候到瑞士學習,也到過義大利,屬於北方文藝復興後期的畫家。
1523年時他已經成為有名的肖像畫家,特別是為神學家伊拉斯摩斯所作的3幅肖像畫使他享譽國際。由於當時宗教改革引起動亂,他於1526年拿著伊拉斯摩斯的推薦信前往英國,並進入摩亞爵士和沃翰主教的社交圈。當時英國貴族喜歡找外國人做畫,而霍爾班後來也偏離的寫實主義,把貴族畫的像聖人一般,所以很得當權者喜愛。在倫敦住了十八個月之後,霍爾班回到德國,發現宗教紛爭更為惡化,甚至教堂中許多繪畫都被破壞,他只好再回到倫敦。此時摩亞爵士已經失去權勢,他就為一些在英國的德國商人畫畫。他的名氣很快再度使他進入宮廷的社交圈。 原本不太欣賞他的英王亨利八世也意識到霍爾班可以令他名垂千古,從此委託他製作大量的皇室肖像畫 .

1533年,霍爾班受法國駐英外交官瓊·德·丹特維勒所托,作了一幅真人大小的雙人肖像畫「使節」, 是霍爾班最有名的作品。這幅畫現在藏於英國倫敦的國家畫廊。它不僅是肖像畫,也反映出了當時的英法兩國的政治關係,宗教改革的背景,人生哲理等。這幅與人物大小相等的雙人肖像畫名列西方藝術同類型最偉大的肖像畫作品之一。

這幅畫是紀念兩位富有、有教養、有權勢的年輕人,畫面左邊站立的人物是法國年輕貴族瓊·德·丹特維勒,是法國大使派往英國的使節,奉法蘭西斯一世之命到倫敦,在英國國王亨利八世身邊擔任使節。他右手握著短劍,華麗的劍鞘上註明了他的年齡:29歲。右邊是他法國使節朋友,25歲,喬治·德·賽爾弗,一位出色的古典學者,幾年前才受命為拉沃城主教的職務,他的肘下方的書上也註明他的年齡。1533年,喬治到倫敦拜訪丹特維勒,兩人請霍爾班為他們的友誼留下了這永久的紀念。

這幅畫顯示文藝復興的高峰,兩位人物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兩個人物之間有一雙層木架,上面的陳設一方面反映了兩人的學問素養,畫中的架子有兩層,上層有天球、日晷、象限儀等等求算天體、經緯度、時間的儀器,代表了航行所需的天文知識。架子下層則出現了地球儀、魯特琴、詩篇、算術書、笛子等,既代表了歐洲知識份子必須接受的人文教育,四大學科:幾何、算學、天文、音樂。這些靜物充分表現了霍爾班對透視法的掌握能力。而象徵和諧的魯特琴斷了一根琴弦,可能暗示了當時宗教革命氣氛下,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紛爭,也暗喻了世事的脆弱。左上角畫面邊緣有一個十字架上的耶穌像,側面對著畫中的兩位主角;而魯特琴前翻開的讚美詩集,呈現一首馬丁路得翻譯的聖詩:「聖靈來到我們靈魂中,當一切回歸塵土時,基督的信念給予生命永恆的希望。」

全畫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畫面下方的馬賽克地毯中央,一個扭曲的骷髏,正面看不出來是什麼,只有從左側斜下方或右上方以極為貼近畫面的角度才能辨認出它的原形。霍爾班用別於一般繪畫的手法,以變形的方式嵌入畫面的正前方,使得看畫的人都忙著以特定角度去看這個骷髏,而忽略了在這幅畫的最左上角,簾幕的後方還隱藏著一個耶穌受難像。這受難像小到幾乎快無法察覺,代表的則是基督教救贖、死後復活的意義。 在西方,骷髏(死亡)一直是一個警惕世人的標誌:任何人逃脫不了死亡,死亡代表了無私(無情)的審判,也象徵了時間的永恆(相對於有限的生命)。

這幅畫還有另一層涵義。由於骷髏是隱藏的,只有從特定的角度才能看清,隱喻了世事不能只看表面,要從不同的角度才能看清事物的真象。當觀眾從正面欣賞作品時,被畫面的精緻與逼真所感動,認為表現的是現實景象,而下方的骷髏只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幻影;可是當我們走到骷髏的角度看清它的形狀時,骷髏成為現實,而原先華麗逼真的場景反而變成了虛幻。它似乎藉此在說:常人總是迷於事物的表象,把虛幻當作現實,把真像當作虛幻。不論如何,這幅肖像畫的繪畫技巧純熟,兼顧了視覺寫實與豐富的寓意,可說是文藝復興最富巧思的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