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末日感性:臺灣新媒體藝術展(2015.09.26-2015.11.15;北美館)



末日感性:臺灣新媒體藝術展
策展人:楊衍畇
參展藝術家:
林珮淳 / 吳季璁 / 黃贊倫 / 黃致傑 / 陳依純 /張徐展

展期: 2015.09.26 (六) ~ 2015. 11.15 (日)
地點: 台北市立美術館E展覽廳(B1)

開幕:2015.09.25 (五) 下午2點


東歐最大規模的新媒體藝術節「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WRO Media Art Biennale) 2013年以「創新價值」(Pioneering Values)國際徵件,策展人楊衍畇以「末日感性」主題回應創新非必然是前衛的領航者,反思科技對於人的生命意義與影響更為重要,主辦單位從1500多件作品中精選出吳季璁的「水晶城市002」與林珮淳的「夏娃克隆啟示錄」、「夏娃克隆肖像」於波蘭展出,吳季璁以「水晶城市002」榮獲波蘭媒體藝術雙年展首獎- 藝術雜誌評論與編輯大獎(WRO 2013 Award- Award of Critics and Editors of Art Magazines)。「末日感性:臺灣新媒體藝術」波蘭返國展將呈現「末日感性」策展意念的全貌,林珮淳、吳季璁、黃贊倫、黃致傑、陳依純、張徐展六位藝術家以新感性思維看待科技文明,處於消費主義與媒體社會影響的我們將會有更深刻的感受與省思。


策展論述


人類文明史上的先驅者具有前瞻性的遠見與實踐的魄力勇氣,如為人類盜火的普羅米修斯,敢於承受眾神之怒,將黑暗的現狀轉化成明日的光明。如今二十一世紀的科技文明是前人所無法想像的前衛與創新,這個進程中大幅度地改善人類生活,由解決問題到滿足慾望、激發想像力,或是突破界線、挑戰未知,先驅者的角色一直是領航者衝鋒陷陣,但也可以是個反思者,當過度擁有與高度發展科技,眾人是否能理性使用科技,又能感性地將科技、自然與人性完美調和?

 2012年馬雅末日預言激起全球觀眾的關注,末日主題的電影與文本向來就存在於流行文化中,對末日的想像似乎並不影響人類生活的正常步調,也不至於造成全面性的恐慌。十九世紀末對末世的想像揉合愛情、性慾、死亡,誕生了頹廢美感的「新藝術」,即便是瀕臨死亡的生命仍是要享受生命中最美好的情愛,耽溺於末世的浪漫情懷。21世紀對末日的想像,歸因於全球化、媒體化、科技化,即時同步地傳送在觀眾面前的災難現實,現實取代了想像,末日情境正是現今人類的處境,末日想像反倒成為另一種生存選項,想像人類隱退到心目中所想要的桃花源,或是逃離現實避居於虛構的網路世界中。班雅明認為後現代文化是人類文明中最為末世的再現,將進步視為風暴災難,預見高度科技文明背後的隱憂,是另一種人文感性的偏廢。末日情結或許是一種對人類命運的轉機,對未來的看待不是絕對的確定性,也不是肯定的光明面,曖昧神祕的不確定正是人類當下所面對的感受。危機或許即是一種轉機,當進步不再是人類文明發展唯一的選項,創新價值也不再意謂著走在時代尖端的領導地位,末日情結所引發的感性與反思將會改變新世代對進步的價值觀。

對進步的憧憬是源於對美好人生的渴望,大眾媒體與消費文化大行其道,致使當代人類對物質生活的慾望過大,擁有可見的浮華表象卻復加顯現內在精神的匱乏與孤寂,林珮淳以啟示錄中的夏娃形象為靈感創造隱喻慾望本質的「夏娃克隆」,以人工生命的形式不斷複製己身與維繫生命,觀者的凝視是她的養份,當觀者意識到這層詭異的視覺關係,無法自拔她魅惑的身影,唯有保持距離始能抑制內在騷動。數位媒體所構築的虛擬世界與人際聯結,為當代孤寂找到暫時的療癒出口,亦擴增對未來世界的想像,不置可否的是當代人類的真實人生亦受制於這不可見的精神寓所,吳季璁巧妙地將過度消費棄置的塑膠盒子轉化成「水晶城市」,非僅柔性諷喻當今的消費文明,亦喚起觀者重新審視物件的本質與美感,仔細體會科技媒體所構築的世界,有著某種如生命的律動感,亦如晶體般蔓延生長。抗拒慾望的增生何其難,日復一日內心交戰與自我妥協的過程猶如一場生存儀式,黃贊倫的「副本」道出這無奈的輪迴困境,進食是維繫生命的本能,慾望卻是本我過度的張顯,影片中兩頭鹿人慢速地自殘吞食,自虐犧牲成為慾望法則,這樣的人性會將人類文明帶往何處?陳依純三部錄像作品「美好的日子」、「曲水流豬」、「很幽默-災難的剎那想像」在音樂盒配樂襯托下的影像,反映著媒體以甜蜜謊言催眠觀眾,掩飾處處危險的生活環境,一旦災難發生,三分鐘聚焦熱度過後,大眾與媒體失憶,而當事人身心永難抹滅的傷痛無法阻止悲劇重演。媒體影響力無遠弗屆,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張徐展以「陰極射線管的神秘儀式」隱喻媒體恣意操控集體意識,被剝奪自由意志的大眾猶如槁枯空虛的軀殼,消弭意異之聲尋求同一,潛藏著扼殺創意想像的危機。該如何為此般困境解套,追求進步的意念過於傾向以人為主體來思考與環境、宇宙的關係,人定勝天、征服宇宙是西方主流價值觀,反璞歸真、天人合一具有東方精神的思維,回歸自然的純粹審美關係是黃致傑在「種子鏡像」與「光器」中意圖尋回的樸質感動,前者傳達自我鏡像與蒲公英影像交疊生成的樂趣,如同欣賞大自然之美,觀者心生愉悅之情;擬仿植物莖脈的「光器」在光影變化下呈現其結構之美,讚嘆大自然秩序美感之際,人類應深思該如何謙恭以對。

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2015.03.26 ’危奇觀’在哥倫比亞(國際巡迴第五站) / Colombia: 'Imagining Crisis‘ International Creative Video Exhibition (The 5th International touring exhibition)

哥倫比亞麥德林市(Medellin)普雷克托畫廊(PlectoGalería)館長莉莉安娜.赫南德玆( Liliana Hernández),與美國紐約比佛華克計畫(Bivouac Project)策展人法蘭克.麥考雷(Frank McCauley),臺灣策展人楊衍畇( Yunnia Yang)國際聯合策展「畫格與頻率2」 (FRAME and FREQUENCY 2 )錄像藝術映演會,邀請國際與哥倫比亞藝術家參展。此為本計畫第二系列錄像展,關乎文化同時性的相遇,每一社會領域的認同與其特殊性因此視覺地被形塑 ,藉助傳統形式與錄像藝術技術,藝術家想像力所創作與反思而形成多元當代美學語彙。

此次普雷克托畫廊邀請「危奇觀」國際創意影像展計畫(Imagining Crisis)展出。

本展由臺灣策展人楊衍畇(Yunnia Yang)策劃, 迄今國際巡迴至保加利亞 Vaska Emanouilova藝廊(索菲亞城市藝廊分館), 波蘭畢托姆市Kronika當代藝術中心), 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市貝爾格勒文化中心,與臺灣台北當代藝術館。拉丁美洲首演將於哥倫比亞麥德林市普雷克托畫廊登場,稍候也將於麥德林市其他展覽空間展出。

參展藝術家:
亞伯特.梅利諾(西班牙)/ 馬爾庫斯.夏哈爾(以色列)/ 羅西娜.波希歐(哥倫比亞)/ 安內斯托.彭波&奇美妮.柯斯塔(阿根廷)/ 基默.阿拉庫納斯(芬蘭)/ 漢內斯.瓦提安奈&培卡.委可藍尼(芬蘭)/米海伊.葛雷庫(羅馬尼亞)&提伯特.葛雷玆(法國)/ 津谷昌弘(日本)/ 奧利維.彼耶奇(德國)/藝術團體「普羅夫米薩」(俄國)

「危奇觀」專文評論(中文版)
http://yunnia.blogspot.tw/2014_10_01_archive.html

展覽地點Plecto Gallery官網:http://plectogaleria.com/

***********

PlectoGalería under the director of Liliana Hernández, in the international collective curatorship with Frank McCauley, director of Bivouac Project and the Taiwanese Yunnia Yang presnets “FRAME and FREQUENCY 2 : Uses of the Images, Sessions of Video Art,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intenational and colombian artists. It is the second version of this project, related to an encounter of cultural simultaneities, where the identity of every social territory and its particularities are formalized plastically and visually, from various contemporary aesthetic languages of elaboration and reflection under imagination, sustained in the traditional formats and of the actual technology of video art. 

For this time we invite the project 'IMAGINING CRISIS'

The exhibition curated by the Taiwanese curator Yunnia Yang, which has toured from Vaska Emanouilova Gallery, Sofia City Art Gallery Branch, Sofía (Bulgaria), Kronik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s, Bytom (Poland), Belgrade Cultural Center, Belgrado (Serbia) and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Taiwan) and in the premiere session will be presented at the PlectoGalería and y later in other exhibition spaces in the city of Medellín, Colombia

Participating Artists:
Albert Merino(Spain) /Shahar Marcus (Israel)/Rossina Bossio(Columbia)/Ernesto Pombo&Chimene Costa(Argentina)/Kimmo Alakunnas(Finland)/Hannes Vartiainen &Pekka Veikkolainen(Finland)/Mihai Grecu(Romania)&Thibault Gleize(France)/
Masahiro Tsutani(Japan)/Oliver Pietsch(Germany)/Provmyza(Galina Myznikova/ Sergey Provorov)(Russia)

*********

PlectoGalería bajo la dirección de Liliana Hernández, en una curaduría internacional colectiva con Frank McCauley, director de Bivouac Project y la curadora taiwanés Yunnia Yang presenta “FRAME and FREQUENCY 2 : Usos de la Imagen, sesiones de video arte, con la participación de artistas internacionales y colombianos. Este ejercicio en su segunda versión, se plantea como un encuentro de simultaneidades culturales, donde la identidad de cada territorio social y sus particularidades son formalizadas plástica y visualmente, a partir de variados lenguajes estéticos contemporáneos de elaboración y reflexión sobre la imagen, soportada en los formatos tradicionales y de tecnología actual del video arte.

Para esta ocasión tenemos como proyecto invitado IMAGINING CRISIS

Muestra comisariada por la curadora taiwanés Yunnia Yang, la cual viene itinerando desde Vaska Emanouilova Gallery, Sofia City Art Gallery Branch, Sofía (Bulgaria), Kronik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s, Bytom (Polonia), Belgrade Cultural Center, Belgrado (Serbia) 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Taiwan) y en esta primera sesión se presenta en PlectoGalería y posteriormente en otros espacios de exhibición en la ciudad de Medellín.

********

Review on 'Imagining Crisis' :
http://yunnia.blogspot.tw/2014/12/imagining-crisis-contemporary.html

'Imagining Crisis' video trailer ( presented by MOCA Taipei, Taiwa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X1R9Y8W4mM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大開舞界’ 國際舞蹈影像展(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Video, 2014 年12月8日-2015年1月11日)

大開舞界’ 國際舞蹈影像展
策展人:楊衍畇 (Yunnia Yang)
時間: 2014 128-2015111
(2014.12.13-12.14當代館舉辦年終新媒體藝術祭活動停播兩日外)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戶外電視牆



參展作品:

1.
書寫1'Codex1' -Philippe Decouflé (France)
2.
影子片 'Shadow Movie'-Szabó Réka (Hungary)
3.
彩繪 'Painted' -Duncan McDowall (Canada)
4.
和聲'Choros'- Michael Langan &Terah Maher (USA)
5.
有一個地方 'There is a place': Dir. Katrina McPherson & Simon Fildes (Scotland), Chor. Sang Jijia (Tibet)
6.
壓解 'Valtari'- Dir. Christian Larson, Chor. Sidi Larbi Cherkaoui, for the band 'Sigur Rós' (Iceland)
7.
玻璃城 'Glass City'- Zoilly Molnar(Hungary)
8.
階梯 'Stairs'- Roddy Simpson(UK)
9.
反骨變奏曲'Anarchic Variation':Liz Aggiss (UK)
10.
'Strand' : Paul Neudorf (Canada)
11.
四騎士 'The Four Riders': Chaja Hertog(Holland) & Nir Nadler (Israel)
12.
髏之舞'Danse Macabre': Concept from Robert Lepage, Dir. Pedro Pires (Canada)




                    書寫1'Codex1' -Philippe Decouflé (France)


影子片 'Shadow Movie'-Szabó Réka (Hungary)


髏之舞'Danse Macabre': Concept from Robert Lepage, Dir. Pedro Pires (Canada)

四騎士 'The Four Riders': Chaja Hertog(Holland) & Nir Nadler (Israel)

'Strand' : Paul Neudorf (Canada)



2014年9月14日 星期日

"危奇觀"國際創意影像展(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Video.2014年9月15日-10月14日展出)



危奇觀-創意想像危機.當代警世美學

    空難氣爆、國際衝突歷歷在目,全球暖化亦逐漸顯露生存環境隱憂,這些災難影像並非是電影場景,真實世界中潛藏著無所不在的危機,人類以為科技文明可以掌控預防,危機四伏的日常現實卻是一味追求科技進步、忽視科技負面作用的後果。世界愈文明,人類心靈處境愈加複雜,科技進步、物質富裕所造就的未必是幸福人生,卻可能是被各種慾望所綁架的困境人生。受到弗洛伊德所謂的「死慾」(death instinct)的驅使,人類對外在環境的各種危機與威脅不由自主地對死亡產生想像,反饋到藝術家的創作中不僅是一種創意的紓解,亦是一種當代的警世寓言(memento mori),甚至解構了既有的美學語彙。2014915日至1014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危奇觀」(Imagining Crisis)國際創意影像展,已國際巡迴至波蘭、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東歐當代藝術中心展出,策展人楊衍畇邀請來自亞洲、歐洲、拉美國家10位藝術家、11部錄像作品,涵蓋實驗電影、舞蹈錄像(Videodance)、格拍動畫(Stop motion)等類型,由藝術家對藝術創作與藝術世界的焦慮情結出發,社會透過各種大眾傳媒過度扭曲個體本質,大自然反撲人類長期的毀滅作為,從具體可感知的危機到不可見、形上的、想像的危機,由具象到抽象,體現藝術家想像死亡的奇異美學。


【展覽資訊】
「危奇觀」國際創意影像展
‘Imagining Crisis’ – International Creative Video Exhibition
策展人:
楊衍畇/Yunnia Yang (台灣)

參展藝術家:
亞伯特.梅利諾(西班牙)/ 馬爾庫斯.夏哈爾(以色列)/ 羅西娜.波希歐(哥倫比亞)/ 安內斯托.&奇美妮.柯斯塔(阿根廷)/ 基默.阿拉庫納斯(芬蘭)/ 漢內斯.瓦提安奈&培卡.委可藍尼(芬蘭)/米海伊.葛雷庫(馬尼亞)&提伯特.葛雷玆(法國)/ 津谷昌弘(日本)/ 奧利.彼耶奇(德國)/藝術團體「普羅夫米薩」(俄國)
Participating Artists:
Albert Merino(Spain) /Shahar Marcus (Israel)/Rossina Bossio(Columbia)/Ernesto Pombo&Chimene Costa(Argentina)/Kimmo Alakunnas(Finland)/Hannes Vartiainen &Pekka Veikkolainen(Finland)/Mihai Grecu(Romania)&Thibault Gleize(France)/
Masahiro Tsutani(Japan)/Oliver Pietsch(Germany)/Provmyza(Galina Myznikova/ Sergey Provorov)(Russia)

國際巡迴展覽期程:

1. 台灣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Video(戶外大型電視牆)
日期/2014915-1014

【策展人專題分享】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1F演講大廳
時間/20141012(周日)下午3



2. 波蘭
地點/畢托姆市Kronika當代藝術中心(Kronik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s, Bytom)
日期/2014711-823

3. 塞爾維亞
地點/貝爾格勒文化中心(Belgrade Cultural Center, Belgrade)
日期/2014731-823
網站:

4. 保加利亞
地點/ Vaska Emanouilova藝廊(索菲亞城市藝廊分館); Vaska Emanouilova Gallery ( Sofia City Art Gallery Branch), Sofia
日期/2014521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打破思想的框架,無畏挑戰的態度! (松山社區大學十週年特刊~教學感言)

打破思想的框架,無畏挑戰的態度!
[從旅行愛上藝術史] 教師   楊衍畇
 
 
       原先僅是在社區大學享受著各類有別於大學正規課程的滋養,發現社區大學的教學生態與學員的學習態度有著極大的開放性與互動性,所凝聚的交流磁場對彼此就像是聚寶盒。自俄羅斯取得藝術史碩士學位後,回國從事藝術展演策劃,深感國人對藝術教育仍不若其他實用性學門重視,即便費盡心血規劃精彩豐富的藝術展演,倘若不知從何欣賞、不知藝術的價值也是枉然。體悟到要先廣泛培養藝術的知音,才能使藝術被看見、被重視,因此也展開了在社區大學「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的教學之旅。
       國人對藝術的看法總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或是艱深難懂、擁有崇高的地位,屬於上流社會的生活,這些想法都是傳統藝術給予我們的思想包袱,要打破自我設限的思想框架,唯有將藝術與生活匯流的特質在課程設計中展露無遺,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思維模式。「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正是從大眾最喜愛的旅行活動著手,「世界博物館巡禮」藉由遊歷世界博物館藝術名作,體驗博物館所在國家與城市發散出的各種文化氣息,結合時尚、設計、建築、旅遊、人文、外語、節慶、美食、電影、攝影等主題的藝術饗宴,無論是影像神遊或是親身力行,都給予學員學習藝術史多元視野的樂趣。
      當藝術種子在學員的生命中悄悄萌芽時,必須幫助他們聚焦藝術主題,規畫以建築史為主的「西歐文化遺產深度之旅」、以聖經與神話為主的「南歐文化遺產深度之旅」、以設計史為主的「北歐文化遺產深度之旅」、以攝影史為主的「東歐文化遺產深度之旅」、以時尚史為主的「時尚城市.慾望舞台」、以當代藝術為主的「飛越蘇聯.解構當代藝術」系列課程,以世界文化遺產作為旅行的水平線,以各類型的藝術史作為藝術的縱貫線,廣泛且深化學員對藝術的認知理解,同時以共學精神將學員分組依特定藝術主題作報告與心得分享。儘管多數學員反應平日缺乏閱讀習慣,一開始實踐有點吃力,但是這學習過程就如倒吃甘蔗,藝術的果實愈加甜美,有些同學也有意外的收穫,因此學會電腦打字、製作簡報,這些成果都讓我異常的感動。
       多年教學過程中,注意到當學員的藝術史底子愈深厚或愈有熱情,就會對當代藝術有排斥性,這現象無所謂好壞的論斷,僅是作為教師的考量在於學習不應畫地自限,尤其當代藝術與我們現處的當下人生切身相關,若能更進一步藉由當代藝術意識到現存的窘境,會以更積極地態度改善我們的世界。於社區大學開設以當代藝術為主的「法國當代藝術與文化思潮」、「當代藝術驚歎號」、「跨領域藝術賞析」、「超現實主義與藝術」,學員從疑惑、訝異到積極討論,才發現二十世紀以來藝術家所作的創作,竟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生命經驗如此緊密結合。
 
      打破思想的框架是當代藝術的精神,社大教學八年來所規劃「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正是本著求新求變無畏挑戰的態度點燃對教學的熱情,社大學員給予的回餽比正規大學的學子更為認真,更能體悟藝術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而學員的對生命的寶貴見解亦是我汲取不竭的智庫寶藏。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行為藝術教母~ 電影[凝視瑪莉娜]1月11日起國賓長春,華山光點,真善美上映!!!

瑪莉娜(Marina Abramovic)從七○年代起即以先鋒者之姿,致力於「身體力行」的行為藝術,至今逾四十年,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之一。她以身體為媒介,用各種激進的表演挑戰社會認知,甚至屢次將自己推向身體和精神的極限。她的創作大量且驚世駭俗,曾與骷髏同睡,將鞭子、手槍交給觀眾對她任意處置等,還多次差點因表演喪命,引起相當大的震憾。這些看似狂顛的行為,其實與她的成長歷程有很大的關係。出生於南斯拉夫的她,父母都是共產黨遊擊隊員,母親的軍事化教育讓親子關係冰冷而僵化,對母愛的缺憾成了她不能掙脫的心結,許多作品都隱含對母親強權的無聲抗議。

瑪莉娜的表演注重與觀眾之間的微妙關係,她以行為藝術為核心,逐漸鋪陳了一條包括現場表演、影像裝置、戲劇、電影等多項元素、充滿激情的藝術道路,並以推廣行為藝術為職志。她在藝術上的奉獻也深受肯定,曾在1997年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2003年獲紐約舞蹈與表演藝術獎,及國際藝評人協會最佳商業畫廊表演獎等。


http://youtu.be/_xHoKzJY7_w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義大利當代舞蹈團Aterballetto國家劇院演出"婚禮","戀戀羅西尼"(2012年11月23-25日)

國際知名編舞家馬羅˙比戈哲堤(Mauro Bigonzetti)領軍
義大利國寶級舞團首度來台 呈現濃烈、愛戀、義式經典



《婚禮》

「比戈哲堤詮釋的《婚禮》,引出了斯特拉溫斯基音樂中充滿力量與慾望的動機,比戈哲堤向舞團一流舞者群提出技術上與敘事上的挑戰。舞作的節奏快速,熱力十足,非常引人入勝...」英國《觀察家》雜誌

交換了戒指 交換了誓言
在我們名為新郎與新娘 說出願意之前
請別讓責任和習慣取代了愛和感覺

重新詮釋斯特拉溫斯基名曲《婚禮》中質樸強勁的生命力。精準嚴謹的肢體語彙,使舞作散發出一種莊嚴高貴、好似完美雕像的光芒。重探學院的、美學的觀點。設計上大量使用黑白等「無色」,並以一點紅色形成對比。皺褶繁複的服裝,設計得一絲不苟,精緻有型。而乾淨俐落的動作,則凸顯了婚禮這項儀式的生命力。


編 舞: 馬羅•比戈哲堤MAURO BIGONZETTI
音 樂: 斯特拉溫斯基 IGOR STRAVINSKY
戲劇指導: NICOLA LUSUARDI
舞台設計: FABRIZIO MONTECCHI
服裝設計: KRISTOPHER MILLAR, LOIS SWANDALE
燈光設計: CARLO CERRI



《戀戀羅西尼》

「展現羅西尼音樂中的『酒神魔力』,所有的音調,連最細微難辨的,都被動作提昇了,肢體語彙被用來凸顯每顆音符的色彩...好似風景明信片被點綴了幽默明快的色調,肢體技巧加入這樣的遊戲中,動作變得更輕盈,充分展現羅西尼音樂的生命力。 」~義大利La Prealpina

臣服於光輝的浪漫音符之下
身體就要唱出熱情的生命頌歌
從溫柔至縱情 快與我舞出酒神的狂歡

抽象不帶敘事性的舞作。沒有單一故事,有的是各種風景、影像、代表人物、滑稽情境的並置交錯。詮釋羅西尼音樂中執著、對稱、精準的節奏,以及酒神狂歡般的盈滿生機。

編 舞: 馬羅•比戈哲堤MAURO BIGONZETTI
音 樂: 羅西尼 GIOACHINO ROSSINI
鋼琴: LUCA POPPI
音樂顧問: BRUNO MORETTI
服裝設計: HELENA MEDEIROS
燈光設計: CARLO CERRI

演出長度:上半場《婚禮》約30分鐘,下半場《戀戀羅西尼》約50分鐘。中場休息20分鐘。
演前導聆:11/23-25演出前30分鐘於國家戲劇院大廳
演後座談:11/25演後於國家戲劇院大廳
指定住宿:Hotel Eight Zone 八方美學商旅

http://youtu.be/_HdC2ihtn6s

2012年1月23日 星期一

動力藝術中的生物及物理奧秘-從達文西的自動機到泰奧揚森的仿生獸(馬立宜_醫學系)


一、前言
(一)選題動機

上「跨領域藝術賞析」這門課時,老師放了目前在台北士林科學教育館展出的「奇幻仿生獸」特展的廣告影帶,並對製造出仿生獸的荷蘭藝術家──泰奧‧揚森Theo Jansen)稍做簡介。看到影片當下,我覺得在沙灘上行走的仿生獸很壯觀,遠看很像多隻腳的大型怪獸,靜止不動時有點像恐龍,但卻可以用人類的行走方式向前移動,讓我聯想到電影「魔戒」中,半獸人大軍壓境的場景,因此,引發我想更進一步瞭解仿生獸的好奇心,於是,我就到科教館參觀了此展覽。
「奇幻仿生獸」展覽會場中介紹了不同時期的仿生獸,並將組成仿生獸各種零件比擬成細胞、組織、器官,如同真的生物一樣。此外,現場文字說明詳細解釋仿生獸如何藉由風力行走,讓我聯想到達文西的飛行機器(自動機的一種);泰奧‧揚森應用在仿生獸的「黃金數字(holy number)」,讓我聯想到達文西在畫「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圖一)時所應用「黃金比例(golden ratio)」的概念;許多人甚至將泰奧‧揚森比喻成「現代達文西」,以上種種,都讓我覺得達文西自動機的手稿和泰奧‧揚森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關聯,且兩者皆是耐人尋味的藝術品,所以我想要從「達文西的自動機」出發,到「泰奧‧揚森的仿生獸」,探究這兩者所包含的生物及物理奧秘,並比較兩者的相似性。
圖一  維特魯威人[1]
1487-90年。素描。威尼斯美術學院。紐約史蓋拉藝術資源中心。)
(二)什麼是「動力藝術」?
「動力藝術」(kinetic art)又稱為「動作藝術」或「機械藝術」,廣義的定義是:利用一些物理原理,使物品可以自行運動的「藝術品」,凡符合此條件的作品,都可以歸屬於「動力藝術」;至於「藝術品」的定義,可能因人而異,廣義的藝術品定義可以是:「由具有智能思考能力的動物,透過各種形式及工具以表達其情感與意識,而產生的結果」,所以我認為達文西的自動機手稿和泰奧‧揚森的仿生獸無疑是藝術品。另一方面,「動力藝術」既然是一門用到生物和物理原理的藝術,可見是一門跨「科學」領域的藝術。

二、達文西的自動機
自動機(automata,源於希臘文的automatosself-propelling)指的是人類以人工方式複製生物動作的嘗試結果,[2]也就是不需藉由人力輔助即能自行運作,並且可模仿人或動物動作的機器,凡是符合此條件的器械,都屬於自動機的範疇,因此,舉凡機器人、滑翔翼、達文西手稿中包含的飛行裝置、自走車、機器獅,泰奧‧揚森的仿生獸……等,都是自動機的例子。
自動機中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達文西多份手稿(例如:馬德里手稿、大西洋手稿)中的各種設計,因為他的手稿成為二十世紀後人們的研究對象,甚至將他的設計製作成實物,我們可以說:達文西在「機器繪製藝術」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他讓這門藝術完全脫離象徵藝術的範疇,[3]並與科學結合,因此,達文西不僅是一位藝術家,也是設計家、科學家。
達文西的眾多自動機設計當中,我最有興趣的是飛行機器,因為這些飛行機器的手稿與後來飛機、直昇機的發明有著同樣的目的:實現人類可以像鳥類一樣,在空中翱翔的夢想。其實,達文西一直夢想在空中飛行,因而不斷進行研究,[4]手稿中包含了拍動的翅膀、機械翅膀、飛行器、空氣螺旋槳等多種飛行機器,第三章將針對「拍動的翅膀」這種飛行機器,探討其中的奧秘。
三、飛行機器中的生物及物理奧秘──以拍動的翅膀為例
以下討論的「拍動的翅膀」係指達文西1487-1489所繪的Flapping Win手稿,如圖二。
圖二  「拍動的翅膀」手稿[5]
(一)生物奧秘
圖三為根據達文西所設計的原稿製作出的模型,圖四則是現代人改良後的翅膀,兩者主要的差別在於:達文西的模型是固定式翅膀(圈起來的部分)且有裝設布料;改良後的模型則是組合式翅膀(圈起來的部分)但沒有裝設布料。
圖三  「拍動的翅膀」原始模型[6]               
圖四  「拍動的翅膀」改良模型[7]



















































































































































不論是達文西原始模型或者是改良模型,圖中A部份(翅膀)的骨架都模仿了鳥類翅膀的關節;兩者的相異點在於:原始模型的翅膀只能整片上下擺動,而改良模型的骨架可以藉由拉扯七條繩索,使翅膀的關節部分彎曲,達到模擬鳥類翅膀的關節所產生動作。
簡而言之,達文西的這項設計其實是將鳥類的解剖生理構造研究得非常透徹之後,再根據牠們的翅膀所繪製而成的「複製品」。
(二)物理奧秘
1.可以「抓住」空氣的翅膀
達文西在開始研究飛行機器時認為,這是一種人類對抗自然動力學的挑戰。他深信空氣是一種不同於水,能夠被壓縮的物體,如果使用機械構造的翅膀能夠達到壓縮空氣的目的,人類就有機會漂浮於空氣之中;但其中的問題在於,如何讓被壓縮的空氣不與周圍的空氣混雜在一起?答案是能夠「抓住」空氣、隔離壓縮空氣和周圍空氣的翅膀,因為我們非常需要壓縮的空氣使我們飛起來,但為什麼壓縮的空氣可以使人漂浮在空中呢?這需要用理想氣體方程式來解釋,請閱讀下一小節。
2.理想氣體方程式
理想氣體方程式的公式是:PV=nRT [8]
其中,P為壓力,V為體積,n為空氣莫耳數(也就是有幾個空氣分子的意思),R為一常數,T為絕對溫度(攝氏溫度+273.15)。空氣分子的個數幾乎不會變化,溫度在短時間內也幾乎不會變化,所以等式右邊可視為定值,因此,左邊也要是定值等式才會成立。
當翅膀向下揮動,翅膀下方的空氣會壓縮(體積V變小),根據上述等式,壓力P會變大,翅膀上方的空氣相較之下體積V變大、壓力P變小,因為壓力差的關係,翅膀下方空氣會有一個淨力將整片翅膀向上推,再搭配槓桿原理(將在下一小節中介紹),就可以使比翅膀還重的人離開地面、飛起來,這就是隔離壓縮空氣和周圍空氣的重要性。
3.槓桿原理
槓桿原理是轉動力學的一部份,欲讓一個物體轉動,必須要施加一力,而翅膀上下來回拍動,若我們用高速連續攝影,並將照片疊加,會發現翅膀運動過程會形成一個「扇形」,可視為轉動的一種形式,因此可以用槓桿原理來解釋。
「支點」、「施力點」、「抗力點」可以稱為槓桿原理三要素,「支點」固定不動;「施力點」顧名思義就是外力所作用的點;「抗力點」則是指可以抵消外力作用的所在。以達文西拍動的翅膀手稿為例:


槓桿原理的公式是:
施力*施力臂=抗力*抗力臂[9]
「施力臂」是指「施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抗力臂」是指「抗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由上述公式知:若施力臂(翅膀到支點的平均距離)大於抗力臂(人或模擬人的重物到支點的距離),壓縮空氣施給翅膀的力(施力)不需要很大,即可使人(人的重量為抗力)離開地面,這是槓桿原理的應用。
四、泰奧‧揚森的仿生獸
泰奧‧揚森Theo Jansen)是荷蘭知名的動力藝術家,擁有動力學博士學位的他熱愛科學,曾專心研究物理學;其後因醉心於藝術殿堂,轉而投身學習繪畫成為一名職業畫家。基於有著科學深厚的底子,加上對藝術無比的熱情,泰奧‧揚森在科學與藝術間不停地轉換身分及思考,因而被冠上現代達文西之美譽,更晉身成為荷蘭重量級藝術家,然而,在他心中,他認為:科技即是一種藝術,他曾經說過:「藝術與科技的界線只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The walls between art and engineering exist only in our minds.”)[10]
過去因荷蘭沿海水位不斷上升導致國士有縮小的危機,這個現象引發了泰奧‧揚森製作守護沙灘生物的想法,希望建造一些能夠採集沙子,搭建沙丘的機器人,如此一來,這些機器人就可以拯救人類不被海水淹沒,而從1990年代開始,他著手製作「海灘仿生獸」系列動力藝術項目,他努力了20年,目標是為了創造出雕塑行動時的逼真度,最後他以塑膠管和塑膠瓶的組合模式印證了雕塑是可以擁有自己的生命甚至是移動自己。
隨著設計日益成熟,他原本製造機器人的目的──拯救人類不被海水淹沒──的想法開始轉變,因為他發現他正在創造一種新的生命形態,這種新生命形態可以為人類所定義的「生命」提出一個新的視野,泰奧‧揚森將此新生命形態命名為Animaris,象徵著海灘生物,而中文則用「仿生獸」來稱呼牠。而他現在滿心希望他製造出的Animaris有一天可以在海灘上成群生活、過自己的日子、以自然界的元素為食物,行動自如、栩栩如生,不再是最初的目的了。
泰奧‧揚森所創作的仿生獸猶如真的深海世界裡的動物或是任何我們經驗上曾見過的生命體,他的創作猶如經由上帝之手般的令人驚艷,[11]他是如何辦到的呢?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生物及物理奧秘呢?這些問題將在下一章詳細介紹。

五、仿生獸中的生物及物理奧秘
(一)生物奧秘
1.細胞、組織與器官
泰奧‧揚森認為仿生獸如同真的生物一般,因此各種生物一樣具有細胞、組織、器官等構造,以下將一一介紹。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最基本的單位,因此組成仿生獸最初的材料便是「細胞」,如:塑膠管、保特瓶、水管,仿生獸中最複雜的細胞莫過於神經細胞(圖五),牠的神經細胞是由管子加工製成的活塞、氣閥所構成:用2隻口徑不同的水管結合成1根活塞,當中裝有氣閥,設定氣閥開啟的狀態為0,關閉的狀態為1。當一個活塞的氣閥為0的時候,另一個活塞的氣閥則呈相反的狀態,也就是設定為1;空氣灌入時,氣閥如果是關閉的狀態,內部的壓力就會增高而推動活塞、打開氣閥,同時影響到另一個活塞的氣閥自動關閉,一關閉就造成內部壓力增高而推動活塞,[12]如此反覆動作將01的訊號繼續傳遞下去。這與人體內的神經細胞運作模式相似,當訊號(空氣)前一個神經細胞的軸突傳至下一個神經細胞樹突時,軸突會釋放神經傳導物質至下一個神經細胞的樹突,就如同2個細胞間有了連結(氣閥關閉表示1),訊息可以繼續傳遞下去。仿生獸的神經細胞可以將外界各式各樣的訊息傳達至身體各部位的肌肉,使牠能感知環境狀態(如:風的大小、沙灘是否積水等),進而移動與反應,就像真的生物一樣。
圖五  仿生的神經細胞[13]
由不同種類的「細胞」構成的仿生獸有些堅固、有些弱不禁風、有些行動自如、有些顯得笨重,如同不同生物個體的基因有好有壞,因此這些「細胞」也隱含「基因」的概念在裡頭,泰奧‧揚森曾經嘗試用木材、金屬等材料做為仿生獸的細胞,但最後他發現製造仿生獸最適合的物質是塑膠管、保特瓶、水管,因此,可以說木材、金屬是較劣質的「基因」;塑膠管、保特瓶、水管是較優質的「基因」。以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從劣質基因到優質基因,是一種「演化」的過程,每一種生物都不停地在演化,仿生獸也不例外。
組織是同種細胞集合在一起所構成的單位,以人類為例:肌肉細胞組合成肌肉組織、表皮細胞組合成表皮組織;仿生獸中最重要的組織就是肌肉組織(圖六),此構造可以利用寶特瓶中的壓縮空氣使水管伸縮,[14]就像人體的肌肉一樣可以收縮與舒張一樣。
 圖六  仿生獸的肌肉組織[15]
器官由多種不同組織組合而成,是生物體內可行使「功能」的最小單位,例如生物的胃可以消化食物、皮膚可以保護臟器等,而仿生獸同樣地也含有多種器官,可以幫助牠們「感知」外在環境的變化:鼻子、尾巴、腦(圖七)、胃(圖八)、脊椎、腳(圖九)等。牠的「鼻子」可以偵測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當暴風雨來時,牠的「尾巴」可以將身體像打樁機似的固定在沙子裡,避免被暴風吹走;牠的「腦」是用各種不同的管子製成神經細胞加以組合而成,就像人類的腦充滿著神經網絡,可以協調全身的運動;牠的「胃」是由寶特瓶所組成,此寶特瓶可以儲存風力,當自然的風吹進寶特瓶裡,會轉變成壓縮空氣,此壓縮空氣可以促使仿生獸自主行動,因此,「風」就是仿生獸的食物,只要有「風」,他們就可以「活著」;牠的「脊椎」和「腳」則是用多支塑膠管以束線帶綁在一起、或是接合使用,我們可以將塑膠管比擬成骨頭、接合處比擬成關節,如此一來,便不難想像仿生獸可以向生物一樣行走的原因了。
圖七  仿生獸的腦[16] 
圖八  仿生獸的胃[17]
          

圖九  仿生獸的脊椎和腳[18]
2.「黃金數字」與「黃金比例」
每一種生命體都會自律地移動,我們如果仔細地觀察生物,不管是前進或是後退,可以發現是腳根先離地,然後當腳根離地到某個點是腳尖才抬起來,因此只要記錄腳運動的軌跡,就有可能可以模仿出人類行走的模式。當時泰奧‧揚森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先以電腦記錄人類行走的軌跡並模擬,進而求出構成一隻腳的各部位管子的理想比例長度,於是泰奧‧揚森發現了13個最適合的長度比例,並稱這13個數字為Holy Number,中文翻為「神聖的數字」或「黃金數字」。[19]
仿生獸行走的特性視製造的水管長度,也就是關節與關節之間的距離來決定,只有按照人類身上發現的「13個黃金數字」打造出來的結構能讓仿生獸的步行如此優雅,因此,我們可以說人類是天生的行走高手,因為我們天生就擁有「黃金數字」,其實上帝賦予人類的不只這個,還有在第一章提到的「黃金比例」,達文西在繪「維特魯威人」(圖一)時,就是運用這個比例,才能繪出如此完美的一個人。「黃金比例」其實普遍存在於生物界中,例如:人類身高與下半身(腰部以下)的比值為1.618,上半身(腰部以上)與下半身的比值為0.618;鸚鵡螺殼上的螺旋每一圈與下一圈的周長比值也是1.618……等,如果泰奧‧揚森將此比例應用到仿生獸上,相信會是一種演化。
(二)物理奧秘
1.將風力化為行走動力
如下頁圖(圖十),存在保特瓶中的壓縮空氣可以驅動用塑膠管所製作的汽缸內的活塞,來回運動下,將風力轉為能量傳到連接的構造(腳),形成傳動軸的旋轉運動,仿生獸就能順暢地步行。[20]

第一步:當風吹進保特瓶時,會形
成壓縮空氣(藍色部份),
接著,壓縮空氣會推動汽缸
1中的活塞1,使氣閥1打開。



第二步:氣閥1打開後,壓縮空氣
進入A軟管。



第三步:進入A軟管後的壓縮空氣
會推擠汽缸2中的活塞2
活塞向左移動推動腳的上
半部,整隻腳的活動開始。



第四步:活塞2繼續向左移,使與
傳動軸2連動的傳動軸1
去推壓到活塞1,讓氣閥1
關閉而氣閥2打開,壓縮空
氣從汽缸2跑到外頭。


第五步:腳持續運轉中,會將氣閥2
關閉,完成一循環。


第六步:回到第一步,開始下一個循
環,使仿生獸繼續行走。

圖十  圖解仿生獸行走機制[21]
2.摩擦力
然而,單單只有圖十的設計是無法讓仿生獸行走的,如果世界上沒有「摩擦力」存在、到處都滑溜溜的話,仿生獸的腳雖然會運動,但無法前進,就像是車輪在泥濘中打滑、人在光滑的地板上走路會跌倒是一樣的道理。現在,讓我來說明摩擦力如何幫助仿生獸和人類行走吧!
「摩擦力」作用在彼此有接觸的兩個物體上,會有摩擦力的產生主要是接觸面不平滑的緣故,而且摩擦力的方向總是和施力方向相反。當仿生獸和人類(其他動物也是)在走路時,腳或鞋底對地面向後施力,此時腳和地面的接觸面會有一摩擦力產生,此摩擦力會產生向前的作用力,因此得以行走、前進。

六、結語
動力藝術總是富含多種生物及物理奧秘,尤其和許多物理原理更是密切相關,我覺得這是一門很深奧的藝術,因為要完完全全、徹徹底底瞭解這門藝術不僅要知道藝術家的創作動機、過程、以及他們想藉由作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還必須要理解其中的生物和物理原理,可謂一門高深的學問。
許多動力藝術品──達文西「拍動的翅膀」和泰奧‧揚森的「仿生獸」只是眾多動力藝術品中的兩個例子──都是效法人類或其他生物的生理構造,才能製造出趨於完美的藝術品,因此,我們可以說:人類及世上所有的生物體本身就是最天然的藝術品,是上帝賦予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我們應該好好珍惜與利用。
七、參考書籍
1.認識世界偉大藝術家──具有科學實驗精神的達文西。Mike Venezia著,史珊華、陳懷恩譯。啟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2.圖解達文西機器人──從達文西手稿中發掘前所未見的機械裝置與自動機。馬力歐‧泰迪(Mario Taddei)著,甘錫安譯。世茂出版有限公司。
3.圖解達文西天才發明。多明尼哥‧羅倫佐(Domenico Laurenza)著,羅倩宜、王俞惠譯。世茂出版有限公司。
4.彩色珍藏版達文西的飛行機器。多明尼哥‧羅倫佐(Domenico Laurenza)著,羅倩宜譯。世茂出版有限公司。
5.彩色珍藏版達文西的機械。卡洛‧佩德瑞提(Carlo Pedretti)著,游懿萱譯。世茂出版有限公司。
6.泰奧‧揚森:奇幻仿生獸。圓方創意著,王筱玲總編輯。圓方創意出版。
7.觀念物理IPaul G. Hewitt著,常雲惠譯。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8.觀念物理IIPaul G. Hewitt著,蔡坤憲譯。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9.觀念物理IIIPaul G. Hewitt著,常雲惠譯。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 圖片來源:翻攝自「認識世界偉大藝術家──具有科學實驗精神的達文西p.6」。Mike Venezia著,史珊華、陳懷恩譯。啟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2] 圖解達文西機器人──從達文西手稿中發掘前所未見的機械裝置與自動機。馬力歐‧泰迪(Mario Taddei)著,甘錫安譯。世茂出版有限公司。
[3] 2
[4] 圖解達文西天才發明。多明尼哥‧羅倫佐(Domenico Laurenza)著,羅倩宜、王俞惠譯。世茂出版有限公司。
[5] 圖片來源:翻攝自「圖解達文西天才發明」。多明尼哥‧羅倫佐(Domenico Laurenza)著,羅
倩宜、王俞惠譯。世茂出版有限公司。
[6] 圖片來源:同5
[7] 圖片來源:同5
[8] 觀念物理IIIPaul G. Hewitt著,常雲惠譯。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9] 觀念物理IIPaul G. Hewitt著,蔡坤憲譯。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0] 「奇幻仿生獸特展」牆上文字標語。
[11] 泰奧‧揚森:奇幻仿生獸。圓方創意著,王筱玲總編輯。圓方創意出版。
[12] 11
[13] 圖片來源:翻攝自「奇幻仿生獸特展」牆上圖片。
[14] 11
[15] 圖片來源:同13
[16] 圖片來源:同13
[17] 圖片來源:同13
[18] 圖片來源:同13
[19] 11
[20] 11
[21] 圖片來源: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