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攝影的前衛性單元裡有提到X光,這是我左手骨折的X光片。看過幾家醫院,每個醫師解讀的都不盡相同,突然覺得我的X光片好像藝術作品!
原來解讀X光片跟欣賞藝術作品是一樣的;真相只有一個,作者也有想表達的特定理念,卻因觀看者的知識背景、經驗及細膩程度而有差異,只是一個要負責任一個不用而已。很慶幸我們都是藝術界的醫生,可以任意的開診斷證明。
PS. 最後經證實,這張X光片有一處明顯的骨折加移位及三處較不明顯的斷裂,測驗一下,看各位有沒有當骨科醫生的潛力。
(三)發現大自然的構圖乃是簡易幾何造型所組成:
早期傳統風景畫,是以17世紀自然寫實的荷蘭風景畫備受推崇,而19世紀『巴比松畫派』則強調清晨夕暮的森林中寧靜空靈氛圍。塞尚在巴黎居住幾年後,便歸隱至故鄉---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省的艾克斯鎮(Aix-en-Provence)。晚年他每天揹起畫具,獨自前往附近的山區對大自然寫生。身處山中的塞尚,不斷的思索要如何畫出自己內心體悟的一片風景。他不停地以聖維克多山(Mont.Sainte-Victoire)為背景的南法風景為藍本,企圖呈現大自然的清澄簡潔、穩定密實的結構美感。終於他解決了心中的難題,發現眼前所見的自然風景,是由簡易的幾何造型所組成:單純的立方體、圓柱體、三角錐體等互相排列組合,經由捨棄多餘的線條、褪去鮮豔的色彩,達到了和諧、秩序、安定的寧靜意境。
(塞尚作品 埃斯塔特的正午)
(畢卡索早期立體派的風景畫)
當你欣賞塞尚的風景畫時,再回頭觀看畢卡索立體派的繪畫,會發現幾何造型的排列組合是如此的相似!想想小時候愛玩的積木玩具,不正是陶醉於自由的組合排列嗎?立體派玩的正是我們小時候的玩具,這麼說來現代藝術也不難懂了。
(畢卡索立體派的成名作 亞維儂姑娘)
塞尚一生淡名泊利,捨棄光燦耀眼的巴黎,不盲從前衛的印象派技法,他選擇回到故鄉,孤獨地走一條自我堅持的藝術之路。這條藝術之路,是窮究畢生、近乎哲學思索的永恆追求。這種追求是試圖統合視覺與心靈的和諧寧定,畫出眼中所看不到,心中所體悟到的另一個世界。就讓我們試著以塞尚的心靈之眼,回頭觀看自己身處的環境周遭,你會發現自己已用現代藝術的眼光,看見了另一個世界!
時光荏苒,在社區大學開課已邁入第五年,而每一學期對筆者而言,就如同新的挑戰,既想要給現有學員連貫性的課程特質,也企圖以不同角度來看待藝術與美學的定義,規劃西方美術、當代藝術、藝術人類學、建築風格、聖經與神話、設計美學、攝影等主題,力求為學員開啟一扇多元美學的窗口。
因應全球化的趨勢,經常聽聞各國政府文化部門提出「廣納多元文化」的口號,口號喊得震天響亮,政策制定得有模有樣,若是公民美學素養上無法打破單一古典藝術的品味迷思,要做到實質地接受多元文化,恐難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依筆者觀察社區大學學員的學習現象,發覺對西洋美術史略知與喜好的學員來說,古典藝術的唯美品味要改變至當代藝術的前衛觀點,猶如難以跨越的一道圍籬,圍籬的高度則因人而異,然而只要對這些前衛觀點不再抗拒,再高的圍籬也隨時可能瞬間瓦解。對於抱持著好奇心踏入教室的新生(藝術入門者)來說,不妨一探究竟的學習心理,將自己的學養興趣歸零,暫且不論愛恨與否,僅問能否燃起對當代藝術與多元美學的知性火苗,猶如一張白紙,凡書寫必留下痕跡, 也像是一只海綿不斷地吸納,但筆者身為講師仍期待學員如海蚌,吸收各種美學養分,終究能吐納出美麗耀眼的珍珠。因此,筆者精心規劃如研究所進行的討論課程,由分組報告討論十幅畫,閱讀主題專書,到本學期的攝影影像創作,從這些研究創作的活動當中,使同學體驗到閱讀對於學習的重要性,當深入探討某一主題,愈發察覺樂趣無窮而無法自拔,最後藉由創作的遊戲性與表現性,體現對生命的態度,抒發個人的情感,如此更可貼近藝術家的思維世界,亦會如德國藝術家波依斯所言「人人皆為藝術家」的潛能性,發生在你我的身上。
接受多元美學的心態,首先將自己全然放空,回歸到兒時對外界事物的探索狀態,不斷地提出「為什麼」;再者,返回成人的理性思考,將所習得的知識咀嚼為自身有意義的內涵,如此多元文化才能與個體有深刻的生命連結,而非僅是全球化下所產生影像爆炸的曇花一現。抱持著這種開放的態度學習,即使旅行舊地重遊,亦會以嶄新眼光尋找未曾探訪的驚奇角落,不同的時空情境閱讀同一本經典作品,亦會別有一番滋味。人文藝術學養絕對無法以技術性的速成來培養, 需要多年的各類人文美學教育發展使能孕育所謂的「成果」,期待開花結果若過於殷切,可能僅是一些過於浮誇的數據,不如多鼓勵市民參與這類人文課程,並與這些文化機構所辦的節慶與活動有所連結,如此始能達到寓教於樂的「成果」 。
它的歌詞有一段是這麼寫的,
“All my memories gathered round her
Miner's lady, stranger to blue water
Dark and dusty painted on the sky
Misty taste of moonshine
Teardrop in my eye”
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我所有的回憶都圍繞著她─礦工的淑女、藍色河流的陌生人、塗滿了黑與灰的天空和朦朧的月光,淚水在我眼眶中打轉”。
回歸到電影阿甘正傳當中的女主角,這首歌似乎成了她意欲回到年輕時單純天真的心情寫照,也是對於時光一去不復返的悼念;而這首歌在當時也藉著吉他伴奏的單純旋律與John Denvor澄淨而高亢的嗓音,道盡了大部分人期待渺小而美好的渴望。
也許這一部份的感動,正是藉由音樂引發我對電影情節的記憶,從而觸動對生活經驗的感受;畢竟,回憶起襁褓時期的安詳與學生時期的純真,對照現今的我,不論是Scott McKenize的“San Francisco”、John Denvor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還是Simon & Garfunkel的“Scarborough Fair”,都成了我追悼過往的安魂曲。
行文至此,我開始發現“感動”是無法言喻也無法具象的。假使你對一張相片、一場表演、一個行為、一曲樂音有所感動,絕對不是因為畫面或樂音本身帶給你的震撼,而是因為你思緒的某一部份與它產生了連結的化學作用,這樣的思緒也許來自於個體對生活經驗的感受、學習過程中對美的定義、過往記憶對好惡的評判(包含視覺、聽覺與觸覺等等)。
然而上述的一切,再多的形容詞也無法清楚的表達,再精湛寫實的影像也不能完整的呈現。因為,每個人的經驗、評判與定義都有程度上的差異;就像是“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有人陶醉於John Denvor的樸直高亢,有人著迷於阿甘正傳女主角的真情流露,也有人享受小野麗莎的輕盈愉悅,音符的曲線形狀會因為當下的情況、過往的記憶與生活經驗有所不同,美好弧線的筆觸、曲度、流暢度也會因人而異。
名牌藝術、名牌台灣
有一天在電視上看見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談到台北飯店的服務品質,他說:「台北沒有成為國際級城市的條件,因為我們缺乏接待大國總統或總理級的經驗,使得我們的服務水準無法提高到國際級的水準」。或許有人不贊同台北沒有成為國際大都市條件,但從這次台北同時舉行的兩大畫展~~米勒&畢沙羅畫展,讓人不禁要反省,台灣人(或台北人)準備好與國際接軌了嗎?而台灣真得準備好要立足在地球村了嗎?
因為米勒的「拾穗」「晚禱」在世界的知名度很高,所以小小的歷史博物館擠滿了愛藝術的人,好奇的人,趕流行的人,一天開放10小時,還是很難消化參訪的人潮,不但毫無欣賞名畫的品質,導覽的志工差強人意的功力也讓人不禁覺得---米勒畫展真是一場重要的藝術廟會,除了熱鬧,週邊商品大賣、門票銷售熱烈外,主辦單位對一般參訪民眾在藝術的教育上做了什麼貢獻?
反觀在台灣沒什麼知名度的畢沙羅,展覽現場門可羅雀,反而讓人可以舒服的、氣定閒情的欣賞畢沙羅的精緻的作品,其中有幾幅米勒的素描,更可以比較並欣賞兩位大師在素描上不相上下的功力,甚至他的油畫無論光線、下筆、或色彩上的精采功力都不比莫內或秀拉差,但參訪的人真得太少了,為什麼?可能對大部份的台灣人而言,「畢沙羅」這品牌熟悉度低,參與的感就及虛榮感無法滿足。
台灣媒體不斷報導那些名人或觀賞者在擁擠、沒秩序及動線差的環境為米勒的「拾穗」或「晚禱」掉下感動的眼淚,且全台灣老老少少一致同意米勒的畫帶給他們無限的感動(或者是滿滿的虛榮),但卻沒人在乎,同樣也有觀賞者因畢沙羅的畫帶給他們莫名的感動,也因參觀者少,相對的寬廣、安靜、無障礙的展覽場讓觀賞者有一個難得舒服的賞畫空間,並深入的認識這位被大部份台灣人所忽略的印象派大師。
台灣是一個包容性很大的國家,但太追求速度及品牌,我們的民主政治形成很快,政治人物要有魅力,不用有能力,我們的電子科技進步很快,但永遠幫別人代工,但文化及藝術的東西無法填充、無法講求速度,這要時間累積,深根的藝術文化教育,及政府全民長期精神及金錢上的支持。
藝術欣賞的養成是要普及化及生活化,而且要被尊重及被教育才會提高人們對藝術的尊重及敏感度,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在他的著作--「做自己或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中提到『當你懂得欣賞藝術,有一天當空虛無聊的時候,有一天心情鬱悶的時候,藝術會成為你最重要的生命伴侶。』,台灣除了救股市、兩岸問題、藍綠對決外,將來還留下什麼增長智慧的資產來陪伴我們自己及後代子孫???
置換音樂為思想
思想舞姿為藥品
看著沒有眉毛的醜女夢娜麗莎
想辦法解釋她是笑容最美的女人
穿過普普大師可笑的頭髮
看著各國一成不變單板的建築
付予華麗名詞
支解衝突
強制思想
很醜的叫藝術
美艷的叫俗氣
無聊的叫內心
突兀的叫時尚
單板的叫沉醉
甚至死亡的叫美學
新哥德 巴洛克 南加北 壓時空
思想白加意念黑變形式美感
連知識背景
研磨感情
咀嚼智能
想像數位動物
講內容 說材質 論光線
視覺像遊戲
人體是符號
變形比喻 比喻變形
理智過濾感情
感情再過濾理智
一切都變的尷尬
人愛人是世界
人欺人是世界
人殺人是世界
人吃人是世界
雌雄同人是世界
何是世界
穿過指頭
看到一段一段分解的空間
似乎可用眼睛抓到
不被影子遮蔽的幻燈片
古人坐在我旁邊
藝術坐在我旁邊
而我
支解它的構造和玩弄它的唇全球金融風暴無情的肆虐下,有劫後餘生的感覺,想到要交報告不知從何下筆。在金融業服務數十年,第一次覺得如此無力感,我必須坦白這學期較不專心。
這一期藝術與攝影,是視覺藝術的其中一項,比較接近日常生活攝影技術它包括曝光、採光、運用鏡頭、角度構圖…..等但技術不是藝術,技術和藝術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一件好的作品它必須充滿情感、意象、可以激起欣賞者的喜、怒、哀、樂的情緒有其可觀性及欣賞性,我現在屬亂拍階段,離作品還有一段距離,這次的校外教學,也非常新鮮。
”數位藝術”所謂的數位時代的意涵:一方面是以無限延伸電子的精確運作為基礎,一方面是以人的感知活動透過介面格式化的全新經驗來體現;其中一項作品是意大利媒體藝術家和建築師,桑妮亞.希拉利(如果你靠近我一點)這件互動表演是探索身體環境和以身體為介面的互動作品,追求超越互動者表層肌膚的互動,人站在感應地板上,就像人體天線一般功能,當有觀眾靠近或接觸,肢體的動作就會造成電磁場的波動,展場周圍的投影幕會將電磁場波動的變化,透過電腦即時運算生成的影像投影出來,依據個體間的相對距離來與聲音和影像互動這件作品是讓我印象最深刻且有趣的真不知未來會有什麼令人驚豔的發明。
然而這些都不是最美麗的畫面,
最美的,其實是心靈的悸動。
曾幾何時,總是不計代價的奔波,只為她癡狂。
做的也只是:如痴如醉的凝視。
這就足夠了,
愛就是這麼簡單,這麼純真。
帶著滿滿的幸福踏上歸途,回到遙遙的來時路。
一路上,想的是她,念的也是她。
下回一定再來看你,就如我們的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