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打破思想的框架,無畏挑戰的態度! (松山社區大學十週年特刊~教學感言)

打破思想的框架,無畏挑戰的態度!
[從旅行愛上藝術史] 教師   楊衍畇
 
 
       原先僅是在社區大學享受著各類有別於大學正規課程的滋養,發現社區大學的教學生態與學員的學習態度有著極大的開放性與互動性,所凝聚的交流磁場對彼此就像是聚寶盒。自俄羅斯取得藝術史碩士學位後,回國從事藝術展演策劃,深感國人對藝術教育仍不若其他實用性學門重視,即便費盡心血規劃精彩豐富的藝術展演,倘若不知從何欣賞、不知藝術的價值也是枉然。體悟到要先廣泛培養藝術的知音,才能使藝術被看見、被重視,因此也展開了在社區大學「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的教學之旅。
       國人對藝術的看法總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無關,或是艱深難懂、擁有崇高的地位,屬於上流社會的生活,這些想法都是傳統藝術給予我們的思想包袱,要打破自我設限的思想框架,唯有將藝術與生活匯流的特質在課程設計中展露無遺,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思維模式。「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正是從大眾最喜愛的旅行活動著手,「世界博物館巡禮」藉由遊歷世界博物館藝術名作,體驗博物館所在國家與城市發散出的各種文化氣息,結合時尚、設計、建築、旅遊、人文、外語、節慶、美食、電影、攝影等主題的藝術饗宴,無論是影像神遊或是親身力行,都給予學員學習藝術史多元視野的樂趣。
      當藝術種子在學員的生命中悄悄萌芽時,必須幫助他們聚焦藝術主題,規畫以建築史為主的「西歐文化遺產深度之旅」、以聖經與神話為主的「南歐文化遺產深度之旅」、以設計史為主的「北歐文化遺產深度之旅」、以攝影史為主的「東歐文化遺產深度之旅」、以時尚史為主的「時尚城市.慾望舞台」、以當代藝術為主的「飛越蘇聯.解構當代藝術」系列課程,以世界文化遺產作為旅行的水平線,以各類型的藝術史作為藝術的縱貫線,廣泛且深化學員對藝術的認知理解,同時以共學精神將學員分組依特定藝術主題作報告與心得分享。儘管多數學員反應平日缺乏閱讀習慣,一開始實踐有點吃力,但是這學習過程就如倒吃甘蔗,藝術的果實愈加甜美,有些同學也有意外的收穫,因此學會電腦打字、製作簡報,這些成果都讓我異常的感動。
       多年教學過程中,注意到當學員的藝術史底子愈深厚或愈有熱情,就會對當代藝術有排斥性,這現象無所謂好壞的論斷,僅是作為教師的考量在於學習不應畫地自限,尤其當代藝術與我們現處的當下人生切身相關,若能更進一步藉由當代藝術意識到現存的窘境,會以更積極地態度改善我們的世界。於社區大學開設以當代藝術為主的「法國當代藝術與文化思潮」、「當代藝術驚歎號」、「跨領域藝術賞析」、「超現實主義與藝術」,學員從疑惑、訝異到積極討論,才發現二十世紀以來藝術家所作的創作,竟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生命經驗如此緊密結合。
 
      打破思想的框架是當代藝術的精神,社大教學八年來所規劃「從旅行愛上藝術史」系列課程,正是本著求新求變無畏挑戰的態度點燃對教學的熱情,社大學員給予的回餽比正規大學的學子更為認真,更能體悟藝術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而學員的對生命的寶貴見解亦是我汲取不竭的智庫寶藏。

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

行為藝術教母~ 電影[凝視瑪莉娜]1月11日起國賓長春,華山光點,真善美上映!!!

瑪莉娜(Marina Abramovic)從七○年代起即以先鋒者之姿,致力於「身體力行」的行為藝術,至今逾四十年,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家之一。她以身體為媒介,用各種激進的表演挑戰社會認知,甚至屢次將自己推向身體和精神的極限。她的創作大量且驚世駭俗,曾與骷髏同睡,將鞭子、手槍交給觀眾對她任意處置等,還多次差點因表演喪命,引起相當大的震憾。這些看似狂顛的行為,其實與她的成長歷程有很大的關係。出生於南斯拉夫的她,父母都是共產黨遊擊隊員,母親的軍事化教育讓親子關係冰冷而僵化,對母愛的缺憾成了她不能掙脫的心結,許多作品都隱含對母親強權的無聲抗議。

瑪莉娜的表演注重與觀眾之間的微妙關係,她以行為藝術為核心,逐漸鋪陳了一條包括現場表演、影像裝置、戲劇、電影等多項元素、充滿激情的藝術道路,並以推廣行為藝術為職志。她在藝術上的奉獻也深受肯定,曾在1997年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2003年獲紐約舞蹈與表演藝術獎,及國際藝評人協會最佳商業畫廊表演獎等。


http://youtu.be/_xHoKzJY7_w